0
0
香港人道年獎|九人救助弱勢獲獎 以生命影響生命帶來正能量

香港人道年獎|九人救助弱勢獲獎 以生命影響生命帶來正能量

【Now.com】由香港紅十字會舉辦的「香港人道年獎2024」於今年1月11日舉行頒獎禮,選出七位香港人道年獎及兩位香港人道新力量的得獎者,分別來自不同界別,以實際行動發揮人道力量。

七位香港人道年獎得主包括,投身志願服務逾五十年、多次參與海外救援的資深急症室護士陳志強;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家黃明慧,她創立社企及義務團體,冀打破社會對視障人士的標籤;免費為基層針灸20年的退休護士霍熾成;創辦健康教育慈善團體關注兒童福祉的醫生梁子杏;在衝突國家或地區有7年人道工作經驗的護士及助產士李芷殷;關注乳癌防治發展的醫生張淑儀;自2010年起到海外進行人道工作的護士麥寶晶。

兩位香港人道新力量得主分別是致力增加基層學生學習音樂資源的大學講師彭梽樃,以及關注罕見病的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李曦。

視障心理學家創社企 助同路人打破標籤界限
八歲的時候,黃明慧因為罕有的藥物過敏導致失明,幸好成長中得到許多人無私的幫助,令她深信人道工作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她於 2015 年創立社企「點字曲奇」,將點字放在曲奇上,讓大眾更了解視障人士。

她憶述,過往曾有朋友很驚訝地對她說「你講嘢咁精靈,一啲都唔似視障人士」,令她感到社會往往對視障及殘障人士的能力存有固定印象,故成立「點字曲奇」,鼓勵同路人「打破標籤,突破界限」。透過「點字曲奇」,她促成團體之間的活動合作,聯繫不同群體,例如智障及唐氏綜合症人士,推廣共融。

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家黃明慧(右二)冀同路人「打破標籤,突破界限」。

資深護士致力海外救援 難忘流徙者喪命
另一得獎者陳志強為資深急症室護士,自中學時期加入香港紅十字會,投身志願服務至今超過五十年。多年來參與大型活動急救支援、協助運送物資到內地災區並監督分發,亦培訓紅十字青少年會員有關急救護理等技能。近年他多次參與海外救援工作,包括到尼泊爾、孟加拉、地中海及加沙地帶,救助和治療災民及流徙人士。

多年來,他投入參與香港紅十字會各類型的社會服務,例如青年義工服務,指導過無數紅十字青少年會員。

參與海外救援工作一直是陳志強的志向,各地流徒人士於遷徙中所遇上的深刻困境讓他特別難忘,「流徒人士因為各種理由而離鄉別井,但過程充滿意外和危險,有些人甚至中途喪命。」

資深急症室護士陳志強致力到災區及戰亂地區參與救災工作。

退休護士無償為基層病患針灸 每年赴泰義診
霍熾成退休前是一名護士,自2004年起,他開始每星期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服務露宿者及基層人士,為他們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他的服務對象中,不少人因長期操勞而出現各種痛症,但因擔心失去工作、自卑感和社會上的歧視,經常強忍至迫不得已時才會求醫。他希望能在患者痛症尚淺時盡早處理,免得痛楚日後惡化。他定期前往天水圍為單親家庭人士針灸,也到院舍為中風院友治療。

退休護士霍熾成(左)致力為弱勢社群免費針灸。

醫生辦健康教育慈善團體 培訓兒童正面心態和行為
早於就讀醫學院的時候,梁子杏已開始各項人道工作。多年海外人道工作的經驗,讓她了解到改善弱勢社群對預防和準備應對危機的重要性,並先後參與不同國際組織的義務工作,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協助如防止病毒擴散、防災工作及為氣候變化下的人道需要等多個項目撰寫報告。

面對虐兒個案上升、各種情緒問題和網絡暴力,她一直思考如何長遠地幫助和保護兒童,讓他們健康成長。2015年,她創辦了健康教育慈善團體Be Priceless,為兒童、照顧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小種子課程」(SEED),培訓正面心態和行為。

醫生梁子杏(左二)獲得香港人道年獎。

護士戰亂國家助產 基地受襲仍堅持留守崗位
李芷殷是一名護士及助產士。早在求學時期,她便立志成為無國界醫生(MSF)救援人員,並一直向這個目標而努力,積極學習相關醫學課程和外語,期望有機會出一分力。

自2017年起,她開始參與海外人道工作,前往阿富汗半年,於外科及深切治療部照顧在衝突下受傷的平民。

眾多經歷之中,南蘇丹的任務最令她印象深刻。當時於任務期間曾出現安全事故,團隊中大部分人已撤離,其他組織亦結束了當地工作,但她和數名隊員繼續留守,維持醫院基本運作,為當地提供唯一的緊急醫療服務。「那次感受到何謂不偏不倚、持中立態度助人。這樣才會獲得當地各方人士的信任和尊重,讓我們維持醫療服務。」

護士及助產士李芷殷(左二)在戰亂國家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醫生創基金會 助乳癌患者積極迎挑戰
醫生張淑儀認為行醫不只醫「病」,更重要是醫「人」。於2005年,張淑儀聯同志同道合的乳癌康復者及專業醫護,創立了香港乳癌基金會(HKBCF),為乳癌患者提供多方面支援,例如透過乳健中心提供乳健檢查服務,至今已進行超過十萬次乳房篩查,讓接近三千名病人提前發現癌症。作為醫者,她痛心因乳癌產生的家庭不幸,也感受到逝者家屬的巨大傷痛。因此,她強調乳癌檢查的重要性;如果能夠於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乳癌的治癒率能達九成以上。「為自己健康,為家庭著想,定期檢查最重要。」

醫生張淑儀(中)積極推動乳癌防治發展。

護士赤貧地區無私服務十年
麥寶晶是一名深切治療部護士,自2010年起到海外進行人道工作,包括河南、雲南等貧困地區,為殘障兒童進行骨科矯正及唇裂額術後護理。十年前,她前往非洲馬達加斯加服務,有見當地赤貧嚴重,她決定將服務重心逐漸轉向該地,主要為骨科及燒傷病人提供手術及護理。她期望未來到非洲更多未開發地區進行服務,改變更多生命。(另見稿)

深切治療部護士麥寶晶(中)自2010年起到海外進行人道工作。

基層兒童學音樂資源少 大學講師創免費教琴機構
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嘉許年輕人對人道工作的付出及貢獻,被提名者為35歲或以下人士。今年有兩名得獎者。

其中一名得獎人大學講師彭梽樃,持續關注社區貧窮及兒童教育資源匱乏等議題。他有感基層兒童所獲的教育資源往往跟同齡兒童相距甚遠,於音樂學習方面尤為嚴重。2011年,彭梽樃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創辦了義務機構「WeWah音樂家」,致力共享音樂資源,讓基層兒童有更多機會實現音樂夢想。

WeWah音樂家組織義工導師,風雨不改地為基層學生提供免費的一對一鋼琴指導,至今受惠的兒童數以千計。WeWah音樂家團隊透過鋼琴教學,以音樂滋養心靈,希望能陪伴學生成長,關心孩子的生活,給予聆聽和支持。

大學講師彭梽樃(右二)致力增加基層學生學習音樂資源。

醫生揪港罕見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患者 成功爭取藥物獲津貼
另一名得獎者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李曦,對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在本港的診治發展不遺餘力。在本港未有相應藥物時,他嘗試聯絡各地藥廠,尋找合適藥物。由於藥物昂貴,他與團隊多年來收集病患數據,促成HAE藥物的本地註冊並成為政府津貼藥物,令一般病患者能夠承擔費用。未來他將著眼研究HAE的預防,協助病人獲得正常生活。(另見稿)

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李曦(右二)對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的診治發展不遺餘力。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