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香港人道新力量得主倡關注聾人精神健康 組織「聾人學堂」助促進社會參與

香港人道新力量得主倡關注聾人精神健康 組織「聾人學堂」助促進社會參與

【Now.com】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精神健康,有需要人士可向臨床心理學家、社工或相關機構等尋求協助;然而聾人或弱聽人士(下稱「聾人」)若面對同樣問題,在尋求協助過程中會面對不少困難。「香港人道新力量2023」得主、臨床心理學家朱憫謙(阿謙),在多年前已留意到香港未有合適服務協助聾人舒緩精神健康問題,決定透過結合心理學及手語,將精神健康服務帶入聾人社群,推動香港聾人精神健康的發展。

2013 年,阿謙在大學修讀心理學期間,有機會接觸香港手語,結果第一課就成為她關注聾人旅程的起點:三小時的課堂中,老師一言不發,只運用手語及身體動作與同學溝通,直至下課時老師才表達自己是聾人,令她頓時發現手語作為溝通媒介的獨特之處。後來她選擇手語為副修科目,亦了解到聾人生活的困難。並以研究聾人身分認同作為畢業論文題目。撰寫畢業論文期間,她發現多數精神健康專業人士不懂手語,或難以了解聾人的困難及需要,聾人即使有急切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也未能尋求合適協助,因此立志推動香港聾人精神健康的發展。

致力改善聾人精神健康
阿謙在修讀心理學學士和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期間,積極參與相關義務工作,包括向聯合國及立法會提交有關聾人事務議題的立場書、為不同場合提供手語傳譯服務、支援大專院校聾人學生與院校商討學習支援安排、舉辦聾人身分認同及情緒教育工作坊等。2016 年畢業後,阿謙加入「語橋社資」擔任助理項目主任,負責統籌專為聾人而設的活動;為配合機構發展手語翻譯服務,她更修讀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手語翻譯專業文憑課程,希望提升手語翻譯能力,在更多不同場合支援聾健溝通。

2019 年,阿謙發現不少社會生活資訊欠缺手語翻譯,導致聾人未能緊貼社會動向及深入了解時事、經濟等議題。為此她與合作伙伴組織「聾人學堂」社團,以課堂及工作坊形式向聾人分享實用生活資訊,包括精神健康、政府政策、疫情資訊、勞工權益、各類服務申請流程等,希望提升聾人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參與社會的機會,以減少困難和不安感。

2020 至 2022 年,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建立精神健康教育手語資料庫,阿謙亦積極協助及參與,包括拍攝短片,以手語講解精神健康相關概念和資訊(例如:何謂抑鬱或焦慮症),並介紹情緒支援的途徑。

服務更貼近聾人生活
由2022年 至 2023 年 6 月,阿謙義務參與「語橋社資」舉辦的「輕觸我心」聾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為聾人提供一對一情緒輔導,培訓負責精神健康的手語傳譯團隊,以及舉辦適合聾人的認知行為治療小組。該計劃以聾人的需求設計,以增加服務的互動性,亦更貼近聾人生活,受惠計劃的人士多達 7,700 人。

在參與聾人事務期間,阿謙留意到他們的精神健康議題長期被忽視,亦缺乏合適的政策支援,容易忽略了他們的需要,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求醫、上課也會遇上困難。為了讓社會更了解聾人的困難及需要,阿謙在不同場合以各種方式向外界講解,提高各界對聾人的關注,亦經常與聾人溝通,了解他們的狀況及意見,檢討及整理經驗以改善服務質素。

未來人道工作計劃
阿謙表示,未來她會繼續為聾人的精神健康發展努力,包括與團隊透過「聾人學堂」,倡議聾人在司法過程中獲得平等待遇、接受精神健康服務的平等權利,以及支援大專院校聾人學生與校方的溝通和協調等,期望在不同領域上推動社會改變,建立良好的溝通。阿謙認為:「推動聾人精神健康以及手語是相輔相成的,假如手語發展能夠更蓬勃,聾人便能更加融入社會,不再被邊緣化,不再孤獨和自卑。」

關於香港人道年獎
「香港人道年獎」由香港紅十字會主辦,是本港首個倡導人道精神的獎項。獎項透過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推動更多市民認識人道精神此一普世價值,並感染更多人加入人道服務行列。

獎項分為兩個部份。「香港人道年獎」將頒予在「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三項人道範疇中具傑出貢獻的人士;「香港人道新力量」則嘉許年輕人對人道工作的付出及貢獻,鼓勵有志參與人道服務的新一代坐言起行。

「香港人道年獎 2024」現正接受提名。如果你身邊都有一些抱持堅定助人信念、默默為弱勢社群付出的有心人,請即提名他們參選香港人道年獎,將人道精神傳承他人!

提名連結:https://s.redcross.org.hk/HA_nomination
截止提名日期:2024 年 7月 12 日

*資料由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