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天然氣管道正式啟用,每年可以輸送的天然氣,可多達120億立方米,被認為是中國在海外部署能源供應戰略的其中一環。
隨著輸氣管平台冒出火焰,標誌著連接中緬的天然氣管道正式運作。這個項目由中國、緬甸、南韓和印度四國共同投資興建,緬甸副總統吳年吞和中國駐當地大使楊厚蘭等,在緬甸中部曼德勒主持管道啟動儀式。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原油和天然氣雙管並行的管道工程,其中天然氣管道全長793公里,輸送量為每年120億立方米。而輸送量每年2200萬噸的原油管道會在年底啟用,到時由中東進口的原油,不需要再經過馬六甲海峽,可直接在緬甸上岸,再途經四個省份,進入雲南的瑞麗。
根據協議,緬甸每年可以使用百分之二十的天然氣,和不超過二百萬噸的原油,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眾生活水平。
現時經馬六甲海峽運往中國的原油,每年有大約二萬噸,佔中國石油進口量約八成。內地學者認為,中緬油氣管道的建成,有助減低中國進口能源運輸的風險。
而中國近年除了在東南亞和印度洋取得多處戰略港口據點,亦積極透過外交談判,在陸上興建輸油輸氣管道,或者是透過國營企業,併購外國公司擁有的油氣設施,以確保能源供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