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國家都要求食品生產商或零售商,在包裝上標明食品含的營養成分,當中以美國比較嚴格,標籤不單止要說明成分,以及佔的每日攝取量比例,當局指定要標示的種類亦比較多。例如是維他命C、鈣質等含量都要印在標籤上。
而在本港,根據食物及藥物條例,2010年7月起,大部分預先包裝的食物,都要印上營養標籤,不過限制比較寬鬆,只需要標示能量,以及糖、鹽、總脂肪等八項數據,而且不需要說明比例,消費者可能難以判斷,進食會否超標。
其實不同國家,對民眾每日攝取量的上限,有不同準則,例如英國民眾,每日進食60克糖分,依然算標準,在香港卻屬超標。
加強食品標籤訊息是想提醒消費者,留意所進食的食物是否健康,減少糖尿病、癡肥等風險。而在美國最大的醫生組織,美國醫學協會通過決議,將癡肥列為疾病之一,容許醫生對癡肥病人作出治療。
癡肥過往只會被視為是健康問題,並非醫療範疇,通常會轉介給營養師跟進,除非民眾其後出現糖尿、心臟疾病的徵狀,才會作出治療。由於美國現時每三個人當中,便有一個屬於癡肥,情況更有惡化跡象,迫使醫學界正視問題。
不過,說到全球肥胖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美國本土都只是排第六,美國屬地薩摩亞,多達七成四民眾癡肥,成為全球比率最高的國家。至於中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民眾越來越富裕,不過肥胖人口比例,只是佔不到百分之三,與越南、印尼等國家,處於榜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