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兩地官員經常表示,內地改革開放離不開香港,往往通過香港這個窗口接收新事物。香港流行些甚麼,很快在內地便會成為潮流,例如新款的智能電話、化妝品、港式餐廳等等。而最近在香港吸引了七百萬人次的巨型膠鴨,在全國各地都掀起「跟風潮」。
在天津一個豪宅區,就放了一隻六米高的膠鴨,看下去可愛,可是不消一會兒就被風吹反,網民笑指「走光喎」。黃鴨亦成為多個商場及發展商的「生招牌」,河南鄭州一隻膠鴨不能暢泳外,還被人取笑脖子太長,比較像雞;在錢塘江的鴨子,可能因為在水中水太久,皮膚全縐了;在東莞人民公園的鴨子也同樣不太像。網民都管這些叫「山寨鴨」,民眾亦有不同意見。
雖然是山寨,但確實帶來商機。在鄭州的玩具商不停接訂單,從迷你版匙扣至鴨玩具應有盡有。有人還指,要做一隻比早前在香港展出更大的鴨子。
但山寨鴨亦引起不少批評,人民網亦引述文章指,這麼多複製產品實際上代表社會缺乏創意,對版權的意識不高,一味的抄襲,流行一陣子但不能持續多久。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內地常覺得「外國月亮特別圓」,才會導致如此多的複製產品湧現,甚至一定要是進口才算好,比如早前的搶奶粉潮。評論認為,中國要持續發展,必須創造高質素的自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