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內地在火星和月球研究取突破 月背樣本驗證月球岩漿海洋理論

內地在火星和月球研究取突破 月背樣本驗證月球岩漿海洋理論

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內地在火星和月球研究取突破 月背樣本驗證月球岩漿海洋理論

【Now新聞台】內地科學家在火星和月球研究都有新突破,其中團隊研究嫦娥六號月背樣本,驗證月球形成初期曾被岩漿海洋包圍的重要理論,為了解月球演化史提供幫助,至於在火星探測的祝融號則發現,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

月球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科學界探索之謎,理論認為月球在形成初期曾被岩漿海洋包圍,隨後經冷卻結晶,不同密度的礦物分別形成月殼和月幔,而之間則存在克里普物質層。

有關理論得到內地科研人員驗證團隊研究,嫦娥六號去年6月帶回人類首次採集的月球背面樣本,當中玄武岩主體形成年齡為28.23億年,通過對比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樣本特徵,發現月背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而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從而證明月球早期曾是個岩漿海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行星科學研究中心車曉超:「我們經過研究發現了嫦娥六號裡面的玄武岩它的礦物組成,元素含量,與月球正面的樣品貝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就可以推導出月球在形成早期很可能有一個全月度的岩漿洋。」

研究團隊還發現,月球背面和正面樣本的玄武岩中鉛同位素的演化路徑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區域在岩漿海洋結晶後的演化過程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遭隕石撞擊而形成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其年齡很可能大於42億年,而該次撞擊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關研究有助科學家探索太陽系早期的動力學狀態,聚焦月球早期撞擊和月幔深部物質的研究。

而在2021年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的中國首輛火星探測車祝融號,亦有新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在祝融號著陸區地下10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物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證明在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有關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