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中醫診症基本方法是望、聞、問、切。這部有AI功能的中醫四診儀,以舌面、脈象、問診及數據管理模塊,可以做到基本診斷。
研發的醫療科技公司表示,已有逾4千間醫療機構使用這部「電子助手」,作中醫體檢及輔助診症,數據亦可用作科研教學。
上海道生醫療科技北京區負責人叢良萬:「西醫的核磁診斷,都是輔助診斷數據設備產品。這個也是一樣的,按照標準數據庫模型進行輸入訊息,它按照名老中醫專家的結果,給你診斷出來,然後它給的甚麼治療方案,我們人工可以進行加減。」
如果事先填好身體狀況的問卷,來到只需拍攝面相、舌相及記錄脈象,大約5分鐘可有體檢報告及基本保健建議。
有中醫學者稱,培訓中醫需時約5至10年,而人工智能提供基礎建議的準繩度約6成,如果建立可靠的計算模塊,有助年輕學生學習及向外國推廣中醫。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王樂鵬:「如果從國家的層面推起來,我覺得是非常快的。中醫典籍太多了,名老中醫的經驗也太多了。學習,像經常說的夸父追日一樣,是學不完的東西,但是如果要有中醫AI的加持,站在這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特點,然後結合你自己看病的特點,或者學習的需求,就能事半功倍。」
協助衞健委研究政策的學者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醫人工智能化是大趨勢,除了個人健康管理,亦可預警重大公共衞生事件。
清華大學健康產業與管研中心教授卜鵬濱:「在一些重大公共衞生事件發生之前,或者發生過程中,例如我們有時候大面積的公共衞生事件發生後,例如是重大傳染病,線下診療不是特別方便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大家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可能便捷的解決一些問題。把這些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更加有效的組合,讓它能夠來進行一定的預警,幫助我們在創新藥物的研究。」
至於這些AI中醫會否取代真正的中醫,學者認為還有很遠的距離,目前關鍵是融合不同中醫流派主張,統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