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本台在日本排放首輪核污水前後,拿取海水樣本回港化驗。有專家指結果全部都低於實驗室可量度水平,但患癌風險依然存在,即使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以全球人口計算,患癌人數亦會大增。另有專家指核污水檢測,要依賴東電建議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外的機構監管。
福島縣浪江町的請戶浜,距離核電廠約五公里。東電八月底,開始排放核污水前幾小時及排放第三日,我們來到這裡拿取海水樣本。
記者:「我將會帶著這支水及上次排放核污水前撈的一支,回到香港,檢驗它們,看看兩次水有沒有分別。」
待第一輪核污水排放完了後,我們找當地人幫忙,再拿取海水樣本送回香港拿到輻射管理局認可,提供輻射測量及測試認證服務的這間實驗室。
三批水都驗了三種人工核素的含量,分別是「碘131」、「銫134」及「銫137」,相對容易排出體外,自然界本身也有的核素「氚」就未有檢驗。
結果顯示,全部都低於實驗室可量度水平,碘及銫的含量至少要再多約三、四倍,才有機會超出世衛對飲用水的標準。
曾任港大輻射防護主任約十年的實驗室負責人指,根據結果,相信東電ALPS污水處理系統發揮到作用,但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排放準則,建議要有正當原因產生的核素,例如醫學用途才應排放核素排放量,不是不超出上限就可以,而是要合理地少。
實驗室總監林延暢:「這個上限是患上即時危險或確定性的效應基本上是零,但患癌症或基因變異的風險,是仍然存在。假設加了十萬分之一的患癌風險,如果只用一個人來看,十萬分之一,基本上似乎不會患癌,但你放大到整個世界,好幾億人口,如果有十萬分之一多了癌症,患癌的人會多了很多。」
有專家指,在排放初期受全球關注理應把關嚴謹,有好結果是意料之內,認為應讓其他國家參與監察排放。
核學會主席陸炳林:「好像你們那樣,能夠到現場取水辦,做測試非常好。因為現時所有水辦都是東電的人自己取,當然你說國際原子能機構會監察,但始終都要信東京電力取水辦的地方沒錯誤,但如果你能有個更中立的第三方去做更好,不用完全依賴東京電力的員工做這個程序,就更令人信服。」
陸炳林指銫等核素會沉積海底泥土,由於從未試過這樣的情況,要經過一段時間才知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