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由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至七十年代,美國及蘇聯的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身處夾縫的中國亦調整外交政策,應對世界大變局。
六丶七十年代,中美在越南戰場激烈對抗,但中蘇關係早在1956年開始出現分歧,雙方因為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有激烈爭論。
1957年毛澤東訪問莫斯科,與蘇共領袖赫魯曉夫會談,但不歡而散。第二年,赫魯曉夫回訪中國,雙方關係不但未見修好,反而急速惡化。蘇聯一下子在中國各個領域撤走援助建設的專家,中國立即孤立無援,基建發展一度陷於極度困境,於是發揮自力更生精神。
1969年3月,中蘇兩軍在黑龍江流域就珍寶島主權問題爆發武裝衝突,中方最後取得勝利。珍寶島事件令中蘇關係進一步決裂,雙方在邊境陳兵百萬,全面戰爭一觸即發。
此時,毛澤東重新思考外交路向。
他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認為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就是第三世界,而身處中間的國家,例如日本、歐洲、澳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毛澤東認為,中國作為第三世界的一員,要支持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反霸權,並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的干涉及鬥爭。
毛澤東進一步將這個思路套用在處理中美及中蘇關係。毛澤東認為,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是「一條線」戰略,中國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中應付蘇聯的威脅。
在這個外交思路下,中國不斷向美國發出改善關係的訊息,調整對美政策,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展開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
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派遣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毛澤東指示周恩來與基辛格展開談判,為1972年美國總統歷史性訪華鋪路,雙方發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係破冰,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實現關係正常化邁出重要一步。
七十年代初,中國掀起與世界各國建交的高峰期,西方國家對中國長達20多年的封鎖正式被打破,中國展現全新的外交格局。
1972年,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率領代表團訪華,與周恩來及毛澤東先後會面。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宣布兩國關係正常化,為區內形勢帶來新氣象。
直至毛澤東這位開國元勛逝世的1976年,中國已同全球11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及重要的角色,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