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在端午節,除了扒龍舟外,還會吃糭子應節。河南省考古人員在一個古墓遺址出土一批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糭子」,是中國至今發現最古老的「糭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員在2015年開始掘挖這座位於河南省信陽城陽城遺址八號墓,在這座屬於戰國中期楚國貴族的古墓中,發現數十個直徑約10至15厘米、厚約3至5厘米的包裹物,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陽城遺址八號墓負責人武志江:「我們在槨室中後室的木案上發現了大量的圓形包裹,每個都用葉子包著,很難判斷它性質。」
經植物考古專家研究後,發現這些圓形包裹與現代端午節食的糭子很相似,是至今在中國發現最古老的「糭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與寄生物考古實驗室主任藍萬里:「完整的圓形包裹有四十個,那些破損的、散落在槨室底部的,就無法計數了。這些包裹都是由寬大的葉子層層包著,用麻繩或者是秸稈捆紮,呈一個厚的圓餅狀。這四十包,其中三十九包裝的是沒有煮過,也沒有脫殼的稻穀,另外一包裝的是黍,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糜子,是一種有黏性的大黃米。」
至於包裹用的葉,由於在古墓內埋藏很長時間,加上包得很緊,所以葉的質地已很脆弱。經考古人員仔細研究和對比後,相信這些是槲葉,而現時河南省西部一帶仍然流傳用槲葉包糭子的習慣。
考古人員表示,由於八號墓墓室被地下水浸泡,形成特殊環境,令這些植物包裹得以保存下來,千年未腐,為考證糭子來源提供更確切的歷史證據,見證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