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由兩名研究「G蛋白偶聯受體」的美國科學家奪得。二人的發現有助於研發新藥物,及提升藥物的藥效,令醫學界更有效治療心臟病和癌症等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嗅到香噴噴的美食,會食指大動;能品嘗食物的味道;吃過之後會覺得滿足。這些看來平凡的事,但科學家一直弄不清,這些反應從何而來,身體細胞又是如何感應四周環境。
直到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的兩位得主,69歲的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萊夫科維茨,和57歲的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科比爾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證實「G蛋白偶聯受體」的運作機制。
萊夫科維茨指,從前不知自己獲得提名,諾貝爾委員會致電給他的時候,他戴著耳塞訓覺,並未接電話,是太太接電話後才叫醒他。
而科比爾卡就說,對於獲獎覺得難以置信,如不是五個帶著濃厚瑞典口音的委員通過電話的話,還會以為是被人戲弄。兩人將會均分約值一百二十萬美元的獎金。
他們的研究發現,遍布在人類細胞表面的「G蛋白偶聯受體」,可以說是連接外界和細胞的橋樑。
外界的化學或非化學物質,例如氣味份子,引起「G蛋白偶聯受體」發生變化,激發在細胞內與「受體」相應偶聯的G蛋白,其後的連鎖反應,就構成身體對外界的反應,亦即視覺、嗅覺等感官認知。
人類基因中有近一千種「G蛋白偶聯受體」的基因,適用於光、味道、氣味、腎上腺素同多巴胺等。 市面大約一半的藥物,都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而發揮藥效。
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兩名得獎者的發現,有助醫學界研發新藥物,以及提升藥物的藥效,對治療心臟病、癌症、抑鬱等病症有很大貢獻。
至於諾貝爾獎其他獎項,文學獎會在本港時間今日稍後公布。而最受外界關注的和平獎,就會在明日揭曉。經濟學獎就在下周一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