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內地科學家經過六年研究,成功在實驗室由二氧化碳生產出澱粉,成為全球首例。這種顛覆性生產澱粉技術,毋須倚賴農作物種植,有助解決糧食危機。
我們日常食用的米飯、粟米和番薯等食物都含有澱粉,是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目前澱粉由粟米等農作物,通過自然光合作用,將太陽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轉化而成。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經過六年研究,突破限制,不需要光能,只利用二氧化碳和電解產生的氫氣,在實驗室合成人工澱粉,這項重大的科研成果發布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蔡韜:「我們研究團隊提出了化學和生物耦合催化,合成澱粉的一個新思路,目前在實驗室,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農作物需要幾個月的澱粉合成過程。」
農作物製造天然澱粉要先吸收陽光,經過約60個步驟,才將二氧化碳轉化澱粉,整個過程需要幾個月,但團隊只利用二氧化碳和電解產生的氫氣作為原料,11個步驟就能生產澱粉,人工澱粉合成速率是天然澱粉的8.5倍。
研究團隊推算,一立方米的生物反應器,澱粉年產量相當於五畝粟米種植澱粉產量,一旦投入工業生產人工澱粉,可望節省使用九成以上農地及淡水資源,避免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有助解決糧食危機。
人工合成澱粉是科技領域一個重大課題,之前多國科學家積極探索,但一直未取得突破。團隊強調研究成果仍處於實驗階段,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很長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