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神舟十二號三名太空人預料最快中午時份回到地球,返回過程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和驗證內蒙東風著陸場,搜救回收載人飛船的能力。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三個月的太空駐留任務,早上進入返回艙和關上艙門,準備同推進艙分離。他們早前同天和核心艙分離,飛返地球前還有一項任務要執行。
飛船從上繞飛到天和核心艙後下方約2.5公里,啟動徑向交會模式。飛船將姿態由水平調整至垂直方向,然後逐步向天和核心艙靠近,雙方在相距約20米的位置保持五分鐘。
空間站任務總師孫軍解釋,將來太空人要輪換,會同時有兩艘飛船同太空站對接,所以要提供不同的進駐通道和手段。
神舟十二號之後進入四階段的返回程序,首階段要先改變飛行方向和速度進入返回地球軌道,第二階段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神舟飛船不再用以往定時定點方式返航,將會首次採用「動態適應」方式,即是根據實時彈道預測和即時調整,以便準確控制返回的時間。
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胡國林:「它的意義主要在於,就是以後航天員在軌時間長,我們可以隨時具備(返回條件),只要它的星下點軌道能夠滿足回我們著陸場的這樣一個條件,隨時他們都可以回來,不像以前就是我們定的瞄準點,它是要定時定點來進行返回的。」
由三顆天鏈中繼衛星組成的天基測控網絡,為飛船返回過程提供測控支援,不過穿越大氣層的過程,太空人要經歷四至六分鐘驚心動魄的「黑障」階段。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控技術組組長楊海峰:「因為它高速摩擦產生氣動熱,空氣周圍會形成一個等離子體,我們一般叫通信黑障,這塊相當於是地面和航天員就完全是失聯了,你即使想發指令,想處置也沒有辦法。」
最後階段返回艙會,在距離地面約十公里時,會打開多個降落傘,在距離地面約1米時,四部反推發動機會點火,令返回艙可以安全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