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甘肅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釀成慘劇,21名跑手凍死荒野引發各方反思,包括主辦單位的準備、救援、天氣評估、政府監管,以至馬拉松賽事是否太多?
賽事被冠以「馬拉松」之名,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是山地越野跑,比賽場地、難度、危險系數、對選手的體能和心理要求,都跟42.195公里路跑的馬拉松有很大差異。
但近年在內地商業推廣中,「馬拉松」已成為較長距離戶外跑步賽事的代名詞,甚至一些親子跑活動都加上「馬拉松」三個字,以作招徠。
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馬拉松相關賽事僅39場,2019年增至1828場,增長46倍,平均每天有5場之多。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各類馬拉松比賽估計逾1000萬人次參賽,產業規模達1200億人民幣。
「馬拉松」受熱捧,離不開一個「錢」字。舉辦馬拉松可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促進旅遊、零售、體育相關產業發展,衍生巨大經濟效益。
以舉辦18年運作成熟的廈門馬拉松賽為例,一年吸金逾6億人民幣。籌辦賽事的單位靠報名費、廣告贊助、政府補貼也往往能賺大錢。有業內人士透露,普通城市馬拉松賽事營運利潤在100萬人民幣以下,一線城市的金牌賽事利潤可達500萬人民幣以上。
有利可圖,自然吸引企業入場,2019年內地新增2萬多間體育賽事活動策劃相關企業,今年至今就已增加逾2400間。但當中是否全部都具備籌辦馬拉松的專業知識?會不會為了節省成本,減少安全保障工作的投入?
甘肅越野賽慘劇後,有聲音要求除了加強監管審批長跑賽事,賽事名稱也應嚴格規範,以免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