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黑人弗洛伊德的死觸發反種族主義風潮蔓延至歐洲,許多跟黑奴貿易、殖民主義有關的歷史人物雕像受到破壞。
全球掀起去種族主義象徵風潮,曾經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自然留下很多痕迹。抗議者起草需要拆除的雕像黑名單多達六十座,批評這些雕像是為了慶祝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當中包括探險家德雷克雕像等,應該拆除還是保留這些雕像,在英國一直存在爭議。
以科爾斯頓銅像為例,自1990年代起,一直撕裂社會。支持拆毀的人認為,科爾斯頓靠販賣黑奴起家,黑歷史不容表彰;保留派則認為,他對布里斯托爾貢獻良多,在當地出資興建學校、醫院,功過難斷,無論好壞,都應在歷史留下一筆,單純除去有機會引起保留派不滿,加深社會分化。
布里斯托爾議會在2018年,原本決定把科爾斯頓銅像的牌匾更新,補充他在販賣黑奴上的角色,但最終因未能在字眼上達成共識而不了了之。市長里斯決定,打撈銅像後把它安放在博物館。
至於示威者塗污位於國會廣場的前首相邱吉爾雕像,引起社會較大反彈。原因是他生前雖然曾多次說出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說話,但他亦是戰時首相,帶領國家對抗法西斯。有評論擔心,這股拆像風潮過猶不及,有機會模糊運動焦點,即使要移除雕像,也不應該透過刑事毀壞方式進行。
加拿大多倫多就有民眾透過簽名請願方式,希望市議會考慮更改Dundas Street的名稱,指摘鄧達斯曾經積極阻撓廢除奴隸制。多倫多賴爾森大學的名字亦曾引起爭議,賴爾森是加拿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原住民寄宿學校的關鍵設計者,這個系統被指用來壓迫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