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中餐館症候群」被指種族歧視不科學 味之素領頭平反

「中餐館症候群」被指種族歧視不科學 味之素領頭平反

【Now新聞台】收錄在美國韋伯字典中的「中餐館症候群」一詞,令人聯想到中餐含大量味精、不健康。日本老牌調味料公司味之素批評這個詞語誤導、不科學,甚至帶種族歧視,帶頭為這個詞平反,要求字典修正定義。

「中餐館症候群」93年被列入韋伯字典,意思指進食尤其是含大量味精的中餐後,出現頸、背麻痺、頭暈、頭痛、心跳加速等症狀。

不過味精MSG,即穀氨酸鈉,並非中餐獨有,包括蕃茄和一些中餐少用食材,如帕馬森芝士等都含有味精,而味精被公認為安全食用。

日本老牌調味料公司味之素決定為味精,同時為這一詞語平反,要求字典重新定義「中餐館症候群」,改為「一個不合時的用語,錯怪中式食物含味精,導致頭痛、心跳加速等症狀」,又請來美國名人台裔名廚黃頤銘、越南裔電視節目主持人麥珍妮和醫生拍片,在社交網絡發起「正名」運動,希望糾正大眾的錯誤觀念。

「味之素」強調多年來廣泛的科學研究都顯示,味精與進食後出現的症狀無關,應該更新字典定義,以免誤導。

韋伯字典回應指,字典是紀錄語言,並非創造、贊成或反對用語,但感謝「味之素」的提示,將會檢討和修正。

「中餐館症候群」的由來可以追溯回1968年,一名姓何的華裔醫生移民,發現每逢在美國的中餐館進食後都出現不適,於是向一本美國醫學雜誌投稿,不久再多至少七個醫生投稿,表示有類似經歷,喚起外界關注。

味精對人體的影響更成為飲食界的不健康象徵,雖然不少科學研究證實味精對人體無害,但中餐的「污名」始終洗不掉。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