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日皇德仁完成即位核心儀式,即位禮正殿之儀,普天同慶。在這日,55萬名罪犯會獲得赦免以示恩澤,是進入令和時代的首次。
日本由距今約1300年前的奈良時代開始,已經有恩赦制度,之後每逢國家大事或皇室有紅白事時,都會特赦部分犯人。根據日本憲法,恩赦是天皇在內閣建議和批准下進行,總體分為兩大類,稱為政令恩赦和個別恩赦。
政令恩赦包括大赦、減刑和復權,個別恩赦則包括特赦和免除刑罰,如果按實施時間來分,個別恩赦又可以另外分為平時持續在做的平常恩赦,及由內閣訂下標準,並且要在限定期間內進行的特別基準恩赦,而今次恩赦的重點在於復權。
別以為人人都可以獲得恩赦,今次的恩赦對象僅限於違反《公職選舉法》或因為超速及醉駕等觸犯交通規例,這些輕微罪行的人讓他們可恢復被剝奪的公民權,以及再考取醫生、護士、律師等國家資格,至於犯殺人、傷人等重罪罪犯就不在赦免範圍之內,也不會獲得減刑。
看回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總共恩赦11次。其中在1989年,德仁祖父裕仁天皇駕崩當年,過千萬人獲得恩赦,到翌年,現在的上皇、明仁即位時亦赦免250萬人。
而對上一次進行恩赦就是在1993年,當時正正配合還是皇太子的德仁大婚,不過當時實行的只是特別基準恩赦。
雖然今次恩赦規模已較過去兩次政令恩赦為小,但根據當地民意調查顯示,逾半日本人不支持進行恩赦。
持反對意見者要求廢除,指恩赦制度已是舊時代的產物,加上恩赦的決定權在內閣之手,背離三權分立的原則,動搖民主基礎。
有聲音甚至批評,恩赦背後潛藏政治動機,以德仁大婚那次恩赦為例,在1300名受惠者中,幾乎所有人均屬違反與選舉或政治獻金相關法律的政客或是政治人物支持者,政治意味濃厚。
面對外界質疑,法務省強調,恩赦的意義在於導人向善,鼓勵犯過罪的人改過自新,以收減少再犯之效,對維持日本作為一個安全社會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