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國際社會加強保護18種可製魚翅的鯊魚及犀牛鰩

國際社會加強保護18種可製魚翅的鯊魚及犀牛鰩

【Now新聞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簽署國以大比數通過,加強保護18種鰭可製成魚翅的鯊魚和犀牛鰩,對這些物種實施貿易許可證制度,禁止危害牠們生存的交易。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簽署國大會,今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多個成員國提交56項涉及550個物種的新提案,以更新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的保護層級,其中3項提案涉及18種鯊魚和犀牛鰩的國際貿易,全部都獲得通過所需的最少三分之二票數,待稍後正式確認,就會被列入公約的附件二。

當中包括兩種灰鯖鯊。灰鯖鯊是游得最快的鯊魚,有「海洋獵豹」之稱,牠的鰭可製成魚翅,目前已絕迹於地中海,在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數量亦急劇減少。

墨西哥提出將灰鯖鯊列入附件二,獲得102個公約簽署國支持,但包括中國、美國和日本等40個簽署國反對,指沒有足夠科學數據證明,全球灰鯖鯊的數目減少與捕獵有關。

除了灰鯖鯊,16種被統稱犀牛鰩的龍紋鱝和犁頭鰩亦被列入公約的附件二。牠們的外形與鯊魚相似,亦可製造魚翅。有鯊魚專家指出,現有數據顯示部分地區的龍紋鱝數量已經減少了八成。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按物種受國際貿易威脅的程度,將瀕危動植物列入三個附件內,被列入附件二的物種是目前雖未瀕臨絕種,但如不嚴加管理相關的貿易,便可能變成有絕種危險,這些物種可以貿易但受到許可證制度管制。

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估計,每年被殺的鯊魚數量介乎六千三百萬至二億七千三百萬條,大部分都是供應到香港。科學家指,對魚翅的需求是令鯊魚瀕臨絕種的主因。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