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早年,在電影進口問題曾有很大爭拗。
美國批評,荷李活電影要在內地上畫,必須先經當局審查,又受到配額限制。
不過,兩國今年2月達成協議,進口配額由每年20套增至34套,並提高美方分賬比例;加上中國近年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希望打造能夠與荷李活媲美的製作公司,美方亦乘勢加強與中方合作。
美國夢工場,最近與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的兒子江綿恆管理的企業合作,在上海興建動畫製片廠;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亦入股中國的發行公司,反映中美兩國都希望爭奪對方電影市場。
不過,美國受金融風暴衝擊,電影業大不如前,更有人形容,在美國經營戲院是「邊做邊蝕」,反而中國的戲院,幾乎甚麼都不用做便可以賺錢,令人懷疑萬達這次的收購目的。
其實,外國資本大舉進軍荷李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曾經出現。當時日本經濟起飛,企業資金苦無出路,於是紛紛將目標投放在美國電影業,例如松下收購環球電影的母公司;Sony亦購入哥倫比亞電影,成為一時佳話,情況與今日的中國類似。
不過,隨著日本泡沫爆破,企業相繼撤出,荷李活主要製作公司,大多數重新落入美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