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太空總署研究顯示,過去十多年來,全球綠化面積增加百分之五,新增面積當中三分之一是來自中國及印度,研究團隊認為與積極植樹造林及農業活動有關。
美國太空總署自二千年左右,透過安裝在兩顆近地衛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十多年來每日觀測並掃描全球海平面500米以上地區的植被情況。
數據顯示,2000至2017年期間,全球綠化面積增加百分之五,即大約五億公頃,與一個亞馬遜雨林的面積相若,四分之一新增面積來自中國。
綠化面積貢獻是全球首位當中四成二是植樹造林得來,三成二則是來自集約式農業。
印度對全球綠化面積增加的貢獻約為百分之6.8,中國及印度的陸地植被雖然只佔全球總和百分之九,但在地球綠化面積增幅方面作出了三分之一的貢獻。
研究人員最初認為是氣候暖化加快植物生長,但數據發現人類活動對綠化都有貢獻,例如中國推行森林保護及植樹計劃,減少土壤侵蝕及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影響。
中國及印度人口龐大,外界過往經常憂慮兩國會過度利用土地,令土地退化。不過,分析顯示兩國過去十幾年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面積沒有大變化,但綠化面積及糧食產量都大幅增加。
研究團隊形容結果令人意外,代表人類活動也可以直接影響地球植被的面積,人類活動應被納入氣候模式的研究,有助科學家預測地球活動,解決氣候變化等問題。
以上研究結果日前在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發表,雖然全球綠化面積有所增加,但研究人員認為不能掉以輕心,而且眾多熱帶雨林亦正面臨消失的威脅,一旦失去雨林,對環境的影響並非能用其他植被便能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