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電子產品、家庭電器用久了有毛病是自然的事,東西壞了怎辦?可能大家都有類似經驗。
自己不懂維修,又找不到人幫忙維修,或者必須拿回原廠維修費用高昂,一番折騰最後發現倒不如買新的更化算。
這種情況近年越趨普遍,生產商當然高興,但損失的除了消費者的錢包,還有地球。越來越多舊電器變成垃圾,增加堆填區負荷,以及有害物質的污染威脅。
為了自己,為了地球,歐美國家有人發起運動爭取維修權。
維修權的概念最初在美國興起,2012年馬薩諸塞州通過法例,要求汽車製造商提供所需資料,讓顧客能夠自行修理汽車。
雖然沒有去到聯邦法例層面,但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協會同意去年開始,全國50個州都遵守這項規定。
受到這個成功例子鼓舞,爭取維修權的組織相繼成立,互相交流修理物品的心得,並且推動政府訂立維修權法例,禁止製造商妨礙自行維修。
自行維修智能手機這類電子產品阻力特別大,產品設計很難或無法拆開維修,電池不能更換,維修所需資料被扣起,一旦交由第三方維修會失去原廠保養等等。生產商認為有必要,因為恐怕洩漏商業秘密,知識產權被侵犯。
維修權運動去年10月勝出重要一仗,美國國會圖書館及美國版權辦公室修訂條例,容許消費者破解軟件以便維修電子產品。
美國目前有最少18個州正在制訂保障維修權的法例,禁制不能拆開維修、無法更換零件或沒有維修指南的產品。歐盟也在草擬類似法例規定製造商的產品要更加耐用,更容易維修,不能更換燈泡的電燈將來可能不會再出現。
維修權法例複雜而且爭議很大,環保組織十分贊成,認為可以減少浪費,造福地球。但有商家認為法例太苛刻,會窒礙創新,多間科技公司在各地大力游說反對立法。
也有人擔心,有權在手的消費者自行維修可能弄壞電器,構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