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13年前德國選出首位女總理,當其他國家政權更替,同期執政的領導人相繼退下政治舞台,她依然是歐洲「定海神針」。
曾有人形容,從來沒有政客像她那般帶來希望,又挑起強烈仇恨,她是德國總理默克爾。
柏林圍牆倒下,改變了默克爾人生軌迹,驅使她「棄科研從政」。在時任總理科爾提拔下,最終成為基民盟主席。
默克爾領導下,國家經濟穩步發展,歐債危機下仍能保持財政穩健、低失業率。正因如此,默克爾於債務危機期間擔起領導歐盟角色,要求負債纍纍的成員國「勒緊褲頭」、大削開支。
精於危機管理的默克爾,三年前遭遇可能是其從政以來最棘手難題。一場難民危機,歐洲各國束手無策,默克爾力排眾議,打開大門接收難民。
這決定令她當選《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惟亦埋下右翼浪潮崛起伏線。短短一年間,德國收容逾百萬難民,默克爾被指低估了難民潮帶來的財政壓力,以及衍生的社會融合問題。
2015年除夕夜,科隆跨年派對大規模性侵案觸發民怨升溫,反移民的極右另類選擇黨乘勢崛起,去年首次躋身國會,更一躍成為第三大黨。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則於選舉遭逢近70年來最大挫折,慘勝收場。
各方施壓下,默克爾決定不再角逐主席,完成第四個總理任期後,於2021年退出政壇。
雖然「光環不再」,不少人仍視默克爾為捍衛西方民主價值的最後一道防線,有力與高舉民族主義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抗衡。
默克爾於餘下任期的施政對歐元區未來、英國脫歐以至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影響依然舉足輕重,亦有分析預期執政聯盟三黨處於弱勢下,默克爾或被迫提早下台,能否順利過渡,很大程度取決於繼任人選。
至今表態有意角逐的包括黨秘書長克蘭普卡倫鮑爾,與默克爾同屬黨內自由派,難民、同性婚姻議題立場趨保守。另一人選衞生部長施潘則屬保守派,力斥默克爾難民政策。
輿論認為無論最終由誰接任,基民盟於後默克爾年代難免須迎合民情向右傾,於歐洲以至全球的領導優勢恐亦難以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