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電影界獎項

【新聞智庫】電影界獎項

【now新聞台】《十年》獲金像獎最佳電影,引來電影業界熱議。

有意見指金像獎選舉被操控,在比較各地電影獎項的選舉方法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選舉,其實算是較平衡的選舉。

各地電影獎項的選舉方法,大致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開放給電影從業員投票,一種是由主辦單位委任一個專業評審團投票。

例如美國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和日本電影金像獎皆由該國電影協會數千名會員投票決定賽果。其中,英國電影學院建議會員應該看完某個獎項的所有獲提名電影才投票,避免有人未看過提名電影,已出來說三道四。

至於歐洲三大影展:康城、威尼斯和柏林影展,均由主辦單位委任來自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組成評審團投票,人數約7至9人。去年的威尼斯影展評審包括有陳果和侯孝賢。

台灣的金馬獎,也是由委任的評審團投票,但分三輪,預選、提名和決賽,每輪的評審團都不同,最多有11人。

兩種制度皆惹來質疑,評審人數少,可能被批評小圈子和易受操控。金馬獎以往不公布評審團名單,指要防止外界影響,卻被指為黑箱作業。但選民人數多,則被批評偏向大眾化,易受輿論影響。

美國奧斯卡規定電影公司,不可以銀彈攻勢,向選民大派DVD和原聲CD,或於放映會提供食物和禮品,避免造成不公平競爭。

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則將兩種選舉方法融合,在決定入圍名單的首輪投票,本港電影業界從業員及一個有100人的專業評審團,各佔一半分數;在決定得獎者的第二輪投票,就是55人評審團,佔55%;各個業界協會會員佔45%。協會包括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還有編劇、攝影師、特技、剪接、美術、音響、燈光等。

全部選民有逾千名,而兩輪專業評審團的組成,亦不可重疊,所以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選舉,與外地電影獎項比較,做法算是較平衡和複雜,就連專業評審團都有55人,較歐洲和台灣的評審團大得多。

如果想操控香港電影金像獎,恐怕不容易。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