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輿論形容,今次投票實際是對卡梅倫領導能力的公投,結果暴露了保守黨內嚴重分裂,逾一半保守黨議員不聽從卡梅倫,反觀工黨及自由民主黨比較團結。
有評論指,卡梅倫今次是自討苦吃,這個動議既然無約束力,卡梅倫大可置身事外,但他偏偏更改辯論日期,讓自己和外相能出席,將自己放在危險的漩渦中心。另外,黨領導層的游說箍票手法也弄巧反拙,他們以威嚇的語氣迫黨員屈服,並下達最高指令要投反對票,引起黨員更大反感。
卡梅倫今次雖然過關,但事情並未告一段落。有保守黨員明言,會視乎卡梅倫是否真的能為英國在歐盟爭取更大利益,否則一定會再造反。而卡梅倫承受的壓力,亦不僅來自黨內,更來自執政聯盟拍檔、傳統親歐的自民黨。
其實今次公投動議是有民意基礎的,除有十萬人聯署支持,根據英國《衛報》的民意調查,有七成人贊成公投,當中說會投票支持英國退出歐盟的佔四成九,只有四成人認為應繼續留低。
但另一項調查顯示,五成民眾認為英國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說是歐盟或歐元問題。很明顯,處理國內經濟最重要,歐盟這個燙手山芋,最好不要碰。但保守黨似乎不會汲取歷史教訓,一再重蹈覆轍。
前首相戴卓爾夫人,雖然支持英國保留在歐洲共同體,以確保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但她拒絕深化英國跟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尤其反對使用統一貨幣。她的疑歐態度,激起保守黨內不滿,黨魁地位受挑戰,最終在90年失去內閣支持,被迫辭職。
至93年,她的繼任人馬卓安要求國會確認在荷蘭簽訂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條約是歐洲聯盟成立的基礎。保守黨內部分人不滿他親歐,國會在七月表決條約,結果在41名保守黨議員倒戈下被否決,馬卓安要求第二日再表決,並指確認條約等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動議,結果條約以40票之差獲確認,與卡梅倫今次的情況一樣,政府贏了表決,但管治威信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