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緬甸政局將出現新氣象,外界關注全國民主聯盟勝選後,緬甸的政治改革進程能否再行前一步。分析認為關鍵在於軍方會否真正放權,容許憲法改革。
英國殖民時代的緬甸,曾是東南亞發展最快的國家。1948年獨立後政局開始不穩,到1962年軍方發動政變,展開長達49年的軍人獨裁統治。
人民活在封閉、沒自由的國度對民主越趨渴求,造就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1990年大選勝出,但軍政府宣布選舉結果無效,之後昂山素姬斷斷續續被軟禁長達15年;長期鐵腕統治令經濟癱瘓,民怨沸騰,07年更爆發大規模反軍政府示威。
在內憂外患下,緬甸的改革之路終在2011年出現曙光。軍政府領導人丹瑞退下來,由贏出大選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領袖登盛出任總統,成立文人政府。登盛上台後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釋放上千名政治犯,解除軟禁昂山,並與她展開對話,又放寬媒體和網絡限制,賦予人民遊行示威、組織工會等權利;經濟方面深化市場制度改革,實行浮動匯率制等等。
登盛的開明形象成功換取美國和歐盟放寬對緬甸的經濟制裁,外資紛紛湧至;開放五年來,緬甸每年平均經濟增長達百分之七。不過政治改革進程被批評乏善足陳,緬甸現行憲法讓軍方佔國會四分一當然議席,坐擁否決權,修憲呼聲日高,登盛揚言支持但無實質動作。
大選前三個月,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主席瑞曼突然被解除職務,這場小政變被指源於他推動修憲,意圖降低議會啟動全民公投的門檻,令軍方穩佔兩成半議席都無法阻止修憲,因此觸動軍方強硬派的底線。
瑞曼被免職,幕後黑手被指是前軍政府領導人丹瑞,突顯丹瑞表面退出權力舞台,但實際仍手握大權,尤其是軍權。分析認為緬甸的改革之路何去何從,兩大核心人物正是丹瑞和昂山。昂山已揚言會凌駕總統執政,而代替瑞曼出任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主席的泰烏表示,緬甸應按照丹瑞擬定的改革道路走下去,指他定下的政治體制未來不會有巨大變化,意味反對派上台後的權力過渡,以至改革進程仍然不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