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這次以過千名巴勒斯坦囚犯,交換被俘以色列士兵沙利特,連總理內塔尼亞胡都表示,代價巨大。以色列其實很早之前,已開始與哈馬斯談判,以色列一直都拒絕以咁多囚犯換沙利特一個人,今次之所以願意讓步,是因為國際政治環境轉變,加上沙利特家人的公關策略,成功向政府施壓。
這次以色列與哈馬斯的交換協議,不單人數是歷來最多,而且不少獲釋的巴勒斯坦囚犯,是被「以色列」列為恐怖分子的哈馬斯領袖。
事實上,沙利特被俘後,以、巴雙方一直都有透過埃及斡旋,進行談判,但因為以色列不肯妥協,以囚犯作為交換條件而未有放人,
不過一場茉莉花革命,令與以色列關係友好,積極協助斡旋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倒台,以色列擔心埃及新政府,未必願意繼續插手斡旋,所以改變態度,希望盡快達成協議,爭取沙利特獲釋。
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不理會以色列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向聯合國提交入聯申請,亦促使以色列架空繞過。原本來在交換談判中,已經沒有甚麼影響力的阿巴斯,直接與哈馬斯談判,
另一個因素,促使以色列肯以大代價,交換沙利特這個普通坦克兵,是因為他家人成功的公關策略,令沙利特搖身一變,成為以色列國家象徵。
沙利特被虜時,年僅19歲,他父母花盡人力物力,聘請公關公司和聯絡專家推動,在全國推動營救沙利特的運動,他父母更在耶路撒冷的總理府外面,長期設起帳幕爭取支持,令事件升級,全國矚目。
全國營救沙利特的示威及演唱會此起彼落,成功把沙利特塑造成一個,義務為國家服役的鄰家少年,激發民眾的同情心和民族情緒。
由於沙利特有法國血統,擁有法國國藉,沙利特的父親,數個月前更入稟法國巴黎的法院,要求調查兒子被俘擄的事件。
另外又曾經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銀幕,播放沙利特的片段,爭取國際社會支持,成功向以色列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