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內地假貨打之不絕,消費大眾當然非常痛恨,但有一種職業的看法卻完全相反,便是「職業打假人」,他們買假貨索取商家賠償賺錢。去年,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提高賠償金額,「職業打假人」的盈利空間大幅提高,再次活躍起來。
與很多「職業打假人」一樣,戴墨鏡是王海的標誌,一來到商場調查時較難認出,二來要保護自己,免被對頭的賣假商人報復。
一年前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賣假貨商家對消費者的賠償,由以往的買一賠一加至買一賠三,即如果用一百元購買了假貨,商家要退錢外,要賠償三百元。
王海見有利可圖,再次知假買假,賺取賠償。他估計,內地現時有大約一千名「職業打假人」,部分人一年收入達一百萬。
不過這個行業一直爭議不絕,有人指他們是英雄,淨化了市場;但亦有人認為他們是寄生蟲,寄生在社會的不良面上,部分人甚至「踩界」涉嫌敲詐勒索,收了不良商家的錢私下解決。王海認為,這類指控只是公眾觀念太落後。
王海表示,近年冒牌貨減少,但藥品、美容等產品經常用廣告誇大產品功效,欺騙消費者,加上政府要依賴這些企業的稅款,私人打假行業仍有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