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民航機一般都裝有追蹤系統通報行蹤,但失蹤的亞航客機相關裝置未見運作,搜索隊伍最終都是靠海上漂浮物,確認客機墜毀。
今次事件與三月馬航MH370客機失蹤事件,再次突顯改善飛機位置報告系統的重要。
亞洲航空客機失蹤第三日,搜索隊伍終於在婆羅洲對開海面找到客機碎片。要花上如此多時間,而且還靠漂浮物才確定客機已墜落大海,主要原因是搜索人員一直收不到客機的信號。
一般而言,民航機都會設有英文簡稱ELT的緊急定位發送器,理應可在墜毀後發出信號,協助搜索人員尋找客機,但馬來西亞傳媒引述前馬航機師指出,發送器一般裝在駕駛室、機門或機尾,如果客機失事導致這些位置嚴重損毀,發送器未必運作。
而出事亞航客機的引擎製造商證實,該客機未有選用可實時和定時傳送飛行數據回地面的飛機通訊尋址及報告系統服務,令當局再少一個搜索途徑。
地面的航空管制人員本來可在客機起飛後,用雷達監察,但礙於地面的主動式一次監察雷達所發射的電波有高度及距離限制,而二次監察雷達偵察時,客機應答器要傳回飛機高度、方向及速度等數亦有距離限制,飛機一旦超出覆蓋範圍,地面人員就只可靠無線電與機師聯絡。
自今年三月馬航MH370班機失蹤事件後,有呼聲指出飛機應使用比現有更先進的定位系統。
國際民航組織小組,本月提出報告,建議在12個月內裝設。不過建議被組織理事會否決,指出有關做法難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