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日本國歌《君之代》只有短短四句,香港日佔時期有中譯版,名為《皇祚》,早在19世紀中葉,明治時期開始,日本邁向現代化,但當時還未有國歌。
及至1869年,當時的英國駐日大使館護衛隊步兵營軍樂隊隊長威廉芬頓,知道日本未有國歌,便向薩摩藩軍隊,即是現時的鹿兒島縣,介紹英國國歌《天佑吾王》。
芬頓當時強調國歌的必要性,結果兩軍樂隊商量後,由懂得中國歷史和文學的薩摩國將士,選出適當的歌詞,成為《君之代》最早的起源。
《君之代》被指是歌頌日本天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在戰後五十多年來,對是否重新確立《君之代》為國歌,在日本國內引來爭議。直至1999年8月,日本國會才通過法案,將《君之代》正式定為日本國歌。
不過,日本多次出現有中小學的教職員,拒絕唱國歌的事件,認為容易令人聯想起侵略戰爭,多次鬧上法庭。
現任眾議員右翼的石原慎太郎,在2004年出任東京都知事期間,被當地六十多名教師告上法庭,控訴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強迫都立學校在入學和畢業儀式上,所有師生都要起立唱《君之代》。
日皇明仁多年前公開表示,不希望強制學校唱《君之代》,認為《君之代》與日本軍國主義歷史有緊密聯繫,這段歷史亦存在巨大爭議,因此強迫學校的師生在特定儀式中唱國歌,是不必要,亦不合時宜,但當時明仁這番話惹來日本傳媒質疑,是否有違憲之嫌。
究竟《君之代》是否如孫楊所說的難聽,是見仁見智。
在巴西世界盃決賽周期間,英國亦有一名古典音樂節目主持,評價三十二強的國歌,認為烏拉圭、俄羅斯、德國和瑞士的國歌最好聽。至於對《君之代》的評價,則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