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公布「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規定各省市保護當地的文化遺產,亦要動用資金,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家及學徒。
一幅用剪紙製作的《清明上河圖》,無論人、物,都與真跡一樣,栩栩如生。
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淑英手中,一張紙、幾枝毛筆,就可以造出綠葉繁花,作品更獲國家主席胡錦濤鑑賞肯定。
但她父親,國家級剪紙大師周永明,在文革時,就親眼看著心血結晶被燒毀,憂鬱成疾。
政局動蕩,西化東漸,都令中國文化藝術受到衝擊。即使造出色彩斑爛的皮影,但能夠舞動它們的藝人,逐漸減少。國家文物局提出,往後五年,各省市要資助藝人和學生,令他們的手藝,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失傳。
造紙術、泥人等手工藝,由於用料講究,文物局亦提出,保育藝人所需的原材料,禁止原材料生產商托價,保障手工藝生產成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顧問王海霞表示,國家和地方政府,亦會大量採購及宣傳藝術商品,官方推動民間平民百姓的購買意欲,亦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