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金融管理局就獲授權支付騙案的損失索償框架諮詢銀行,金管局認為,不應一刀切指定銀行及客戶責任比例,必須小心考慮各項因素,避免出現道德風險。
金管局表示,近年詐騙案數目持續高企,局方一直聯同銀行業界推出不同防騙措施及工具,加強銀行偵測可疑交易及市民自我保護能力。早前,金管局就銀行處理客戶授權支付騙案損失索償提供框架指引,今日(26日)起諮詢業界意見,目的是希望以更一致做法處理索償。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明白銀行基於風險為本,為高風險交易進行監察及識別,難以識別所有騙案,加上要釐清當中損失責任亦十分複雜。
阮國恒說:「在設計這個框架時,我們非常小心避免道德風險或出現不良後果,例如如果我們要求銀行對任何自動支付系統或授權支付騙案損失負責,客戶便會掉以輕心,這是一個極端例子,另一個極端例子是,如果我們告訴銀行他們無須負上責任,客戶才是主要承擔責任的人,銀行可能會減低防騙力度,這種結果是我們不希望見到的。」
局方的建議框架針對客戶主動授權銀行交易損失索償提供指引,包括網上情緣騙案、投資騙案,而非遭受網絡釣魚攻擊,但每宗個案涉及不同情況,框架不會指定銀行及客戶責任比例。
此外,建議框架又提及,一方面要考慮銀行是否具備積極有效監察系統及管控措施,協助客戶識別及防範騙案,另一方面衡量客戶自身應有的責任及其他因素,例如個案實際情況、客戶背景等。
金管局又稱,現實中的騙案損失責任誰屬,並非簡單黑白二元,必須小心行事,權衡全局,定出一個合理、平衡方案,局方將會聯同銀行於未來數月進行深入研究。
阮國恒預期,將會有12家銀行準備在10月推出全面智安存存款保障措施,保障客戶鎖定部分存款,避免因騙案蒙受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