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施政報告預料會提及基層醫療發展,有報道指政府正研究建立「家庭醫生制度」,醫學會認為,若當局可提供固定資助金額,再由私家醫生因應需要收費,有助吸引醫生參與。
本港基層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有病人組織認為相關服務,由多個部門負責,資源分散,加上公營服務等候時間長,不利基層醫療發展。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好處而言雙軌制的特色,市民有自己選擇,但對於我們整個健康需求,有能力當然會去看私家醫生,但沒有能力只可看公立醫生,造成公營醫療現時一直以來問題—輪候時間相當長。」
他建議當局增加公私營協作,由醫管局轉介病情輕微的患者給家庭醫生跟進,並做好聯繫,有需要時家庭醫生可再將病人轉介回去公立醫院。
另外,有報道指政府正研究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由家庭醫生提供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服務,特別針對長期病及慢性病病人。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指,「家庭醫生制度」並非新概念,在英國等地已實行多年,認為最重要是醫生參與度以及市民接受程度。
鄭志文:「當然要看資助模式,如果提供固定金額資助,醫生可以透明化地公布是否需要額外收費,收多少,由市民自己選擇,亦是比較受歡迎的做法。假如是固定資助額及固定收費,可能在不同區域醫生本身收費不同,可能大家參與度、熱情又會減少一些。」
他認為隨著人口老化,整個醫療系統將會面對不同挑戰,當局制訂計劃時,應細心考慮服務層面,包括涵蓋哪些慢性疾病以及服務人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