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受疫情及環球局勢衝擊,內地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界關注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會否有應對策略。有學者估計,「二十大」後內地未必會以經濟高速增長為目標,而是重視結構調整。
過去5年,中國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扶貧工作亦取得顯著進展,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不過,亦面對不少挑戰,例如環球局勢緊張及中美貿易戰。
持續3年的疫情,令多地先後進行大規模封城、封控,導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
有內地經濟學者認為是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說:「經濟下行事實上是結構變革的超高速時期,將我們過去20、30年間一直想完成的產業升級換代、結構調整,我們獲得了一個調整經濟結構,30年以來的一個起始點,當然,我們不會為經濟下行做任何辯護,經濟下行對短期收入的傷害是特別大。」
他又認為,年輕一代成長於經濟急速發展的時代,要穩住預期、保持對經濟發展的信心,「二十大」後政府應思考如何令雙循環回到正常軌道。
曹和平說:「怎麼通過改革創新讓中國的雙循環、內循環及外循環,盡快回到正常軌道,經濟增幅恢復到它應該有的那個常態上來。中國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因此,以大多數人民為中心是『二十大』後一個重要題目。」
早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要推進4個「全面」,包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深化改革等,繼續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有分析認為,「二十大」後的5年,「共同富裕」將成為經濟政策重要一環,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