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分析:「港人港地」政策未能對症下藥

分析:「港人港地」政策未能對症下藥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正草擬「港人港地」條款,暫時目標是引用於房協、市建局等公共房屋項目,並且會限制轉售時,只可賣給港人。分析指,主要非本地人購買的是私人發展商項目,質疑有關政策,未能夠對症下藥。

一車車內地人來港買樓的情況,近年幾乎每當有大型新盤開售,就會見到。香港地少人多,再加上大量外來需求,間接推高樓價。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政府會落實「港人港地」政策,並不存在撤退。他指,現時正草擬「港人港地」條款,將來由房委會、房協、市建局等公共機構發展的房屋項目,會率先受到「港人港地」限制,又會考慮加入轉售限制,在一定年期內,二手轉讓只可以賣與港人,避免有人走「法律罅」,又會考慮設禁售期,及限制只可以私人名義購買。

另外,張炳良承認,在「港人港地」政策下,相關單位升值潛力,會受到影響,而在住宅單位供應不足下,非受政策影響的私人住宅單位,價格可能被搶高,因此要在公共房屋中先行,並要同時增加住宅單位供應,紓緩供求失衡情況。

有學者亦同意,政策會令沒有限制的私人住宅價格被炒起。根據中原地產數據,由2010年起,平均每季,內地客一手買家比例達兩成半,但二手只佔約百分之7。內地人主要購買的,是1200萬元以上的一手豪宅,平均佔四成。至於二手居屋,代理指內地買家寥寥可數。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