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美國聯儲局再度緊急減息,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0至0.25厘及重啟量化寬鬆,但股市並沒有因此而反彈,而是愈跌愈深,市場憂慮美國跌入流動性陷阱的可能。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及貨幣通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而他的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為西方國家主流的經濟論,各國開始不同程度干預經濟,造就西方國家近20年的繁榮。
凱恩斯又提出過,當利率降至某個水平,無論貨幣供應增加多少,所有人只會傾向儲錢,而不會買入債券,因為兩者都是很低息,這個會影響企業發債,令實體經濟繼續一潭死水,貨幣政策失效。
這個被視為「流動性陷阱」,出現在經濟前景未明情況,例如通縮時期及戰爭期間等。
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迷失年代,都是流動性陷阱的案例,較近的要數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歐多國量化寬鬆期間,所出現的流動性陷阱。
距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多年,以英國為例,2009年至今的經濟增長均低於趨勢水平,似乎大量的印銀紙,未能解開結構上的死結,直至到2015年。美國才重新加息。
而近日的情況與以往接近流動性陷阱不同,今次影響的原因是病毒擴散,又可否再以減息量寬的方法,為經濟注入強心針?
現時全球央行利率一減再減,其他七大工業國,美國以外,日本的利率早已見負,在負0.1厘,歐元官方指標利率為零,英國及加拿大上星期分別減至0.25厘及0.75厘,英國最新距離零利率不遠,各國可以使用的彈藥所餘無幾。
現時情況有非凱恩斯派認為,美國以至多國仍未算跌入流動性陷阱,至少各國的反應或多或少反映利率低無可低,只能夠擴大政府支出,以及減稅擺脫經濟衰退,其次的宏觀經濟蕭條,市場調節力不從心,失業嚴重、市民消費大減似乎還未出現。
有評論亦相信,即使是利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當資源由國家分配,決定花在哪裏,效率會很低,最好的是直接將錢派予國民,由他們決定如何用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