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金融時報》報道,中國的電訊和科技公司正向聯合國提出,制定新的人臉識別國際標準,希望為開拓市場取得更大優勢,但這些公司提出的建議被批評危害人權。
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在國內廣泛使用的同時,正瞄準有巨大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希望進一步開拓當地的「監控市場」。
《金融時報》取得的外洩文件指,中興通訊、大華科技和中國電信等多間中國科企,正向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提出建議,就人臉識別、視頻監控、城市和汽車監控系統制定新的國際標準,目的是打造一套一致,而且全球通用的技術規範。
這些科企提出的建議,包括人臉識別技術的用途,例如確認員工出勤情況、拘捕罪犯;其中中興通訊和中國移動就智能街燈提出的建議,包括可以加入視頻監控的功能,預計由草擬到實施需時兩年。
國際電信聯盟由近200個成員國組成。專家指出,聯盟批准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標準,通常被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採納為政策,而中國政府已同意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為這些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監控技術制定標準,就能使全球規則跟自己專有技術的規範變得一致,從而使中國的科技公司在市場上有優勢。
有學者亦指出,中國科企對非洲市場的數據尤其感興趣,因為有助完善人臉識別的演算,特別是識別有色人種方面。中國的雲松科技去年跟津巴布韋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津巴布韋將向雲松提供數以百萬計的非洲面孔,讓雲松改善這方面的技術。
不過,有人權律師批評,國際電信聯盟正在討論的建議,已經超越技術規範,變成政策建議,當中不少威脅私隱和言論自由,而且並無公民組織參與討論,欠缺透明度,從人權角度來說是非常危險。
國際電信聯盟的研究組部主管指,在制定國際標準的過程中,會聆聽所有聲音,並確保討論結果會得到廣泛成員國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