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政府預告星期四公布的第三季本港經濟數字,本地生產總值會錄得按季倒退,即會出現連續兩季的負增長,被視為是技術上出現經濟衰退,那與經濟衰退有如不同?
在一般接受的定義上,連續兩季出現本地生產總值,即GDP按年倒退,亦即是收縮,會被視為正式的經濟衰退,連續兩季按季收縮,則稱為技術上出現經濟衰退。「按季」及「按年」是分辨的重點。
通常技術上出現經濟衰退是真正衰退的先兆。回看香港自1990年的經濟數據,在97-98年出現金融風暴,本地生產總值分別在97年第四季及98年第一季按季倒退百分之2.7及2.4;而連續兩季出現按年倒退是98年第一及第二季,分別跌百分之2.7及6;到99年第二季,按年增長才回復正數。
2000年後科網泡沫爆破,亦出現過技術性衰退先於正式衰退的情況,但負增長並不算嚴重。
03年沙士時期又出現過技術性衰退,但本港GDP按年倒退只出現了一季,不算正式的衰退。
比較長時間的衰退是08年金融海嘯,技術性衰退亦先於正式衰退,正式經濟衰退持續四季,最差GDP跌百分之7.8,技術性衰退有一定的前瞻性。
而在學術界對經濟衰退有更嚴格的準則,例如在美國,有一個非官方的機構國家經濟研究所(NBER),先後有16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擔任研究員,研究所會宣布何時進入及走出經濟衰退,有甚高的權威性。
對於經濟衰退有不同定義。主要是「要在幾個月以上廣泛經濟活動有顯著收縮的情況」決定的經濟數據,不限於本地生產總值GDP,還有國民實質收入、失業率、工業生產及批發零售數據。
據這個機構統計,美國自1785年經歷了47次經濟衰退,包括1929年的「大蕭條」。
研究所的結果夠份量,不過被批評嚴重滯後,例如2001年的衰退要到2003年才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