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科創板吸納的企業,跟本港去年的上市架構改革相若,科創板的出現,會否令企業轉移上市地點。
在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逾一年後,個別同股不同權企業已跌穿招股價,而同股不同權及生物科技企業申請上市亦寥寥可數。
同樣以吸引未有收入生物科技企業的科創板,亦正考慮引入同股不同權企業。為科創板企業擔任保薦人,在港上市的華興資本旗下的華菁證券表示,科創板的出現,並非單純跟香港競爭,而是為市場提供多一個選擇,而A股對企業需求將會進一步跟國際市場看齊。
華菁證券常務副總經理魏山巍表示,今次科創板股招股,內地機構投資者在上市前的準備,比想像中專業,對於科創板股首掛急升,他估計,科創板股上市後,股價或會大上大落,但對公司意義不大,在兩年禁售期下,而他們是作長遠部署。
不過,有券商認為,科創板估值比香港科技股更不理性,不排除會步在港上市的小米集團、美團點評等後塵。
申萬宏源市場研究部聯席總監錢啟敏認為,雖然科創板設有投資門檻,市場機制亦進一步市場化,但始終是散戶主導,反觀本港投資者渠道則較優勝,例如ETF及基金等不同投資工具,科創板要像港股般國際化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