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本港第一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掛牌的小米集團上市滿一周年,不過,連同另一隻W股美團點評,股價表現至今均未如理想。此外,小米今日有第二批限售股解禁,市值逾400億元。
同股不同權剛滿一周年,下一個里程碑可能是這類股份獲納入港股通,在北水流入下搞活市場。
兩隻同股不同權股份上市後,表現差強人意。作為「頭炮」的小米,雖然為港股開創新經濟股上市新模式的先河,但回報卻令一眾捧場客失望。
小米上市後,股價一度衝上22.2元高位,但不足兩個月,已插穿17元的招股價,之後一直「潛水」,截至昨日收市止,小米股價累跌43%,市值自高位蒸發逾3000億元。
至於去年9月上市的美團亦不遑多讓,股價浮浮沉沉,昨日收市仍低於招股價69元。
市場歸咎於小米與美團估值過高,而小米今起將有第二批股份禁售期屆滿,規模逾430億元的股份可隨時沽出,為股價再添壓力。
有分析認為,即使小米被納入港股通名單,能否「救價」仍有待觀察。
此外,內地科創板首批股份將於7月22日掛牌,科創板特點是包容性大,除未錄得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亦可上市,跟本港構成直接競爭。
有分析建議,香港可考慮降低同股不同權股份上市門檻,以增加來港上市的吸引力。
目前,市場正期待當日捨港取美的阿里巴巴「回歸」,市傳阿里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市場更憧憬,隨著阿里「回歸」,能吸引百度等巨企來港上市。
此外,有報道指,內地人工智能(AI)企業曠視科技,亦計劃以同股不同權方式在港上市,有機會成為第三隻同股不同權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