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國的改革開放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是重點之一,不過,近年有迹象顯示,國有企業佔經濟的比例回升,民營企業被國企收購,是否意味改革開倒車?
中央於1998年開始推行「國退民進」,主要推手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解決鄧小平九二南巡後,國有企業虧損及低效率問題,民企首度迎來市場化環境。
於1984年創立,從事生產工業電器的正泰集團,當時藉「國退民進」的時機重組,獲得國策扶持,正泰已成為市值逾500億元人民幣的工業電器龍頭,副總裁陳建克承認,市場化對當時的民企而言,是意想不到的開放政策。
根據國資委數據計算,2012年及2013年國企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78%,往後三年有所下降,但去年回升至63%。
今年以來,有逾20家A股上市公司控股權,由民營轉為國營,此外,有近50家民企獲國有資本入股,雖然中央強調,是國企民企互補合作,但市場上「國進民退」的討論升溫。
當年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大力提倡國退民進,不少民企至今已掌控重要產業,不過,近年國企不斷鞏固其壟斷地位,情況變回國進民退,民企要再拓展只有兩個途徑,就是跟國家合作及「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
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期望,市場化進程可以持續,欠缺效率的國企應要淘汰,保留空間讓民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