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長春長生生物科技問題疫苗風波越演越烈,公司有至少25萬支不合格的兒童用三合一疫苗,未知有多少已被接種,公司已被勒令停產。企業一年內兩度出現生產質量問題,令人質疑內地疫苗安全性,而監管不足、罰則太輕都為人詬病。
近年內地疫苗安全事故一宗接一宗,2013年短短十天內有八名嬰兒接種,由康泰生物生產的乙型肝炎疫苗後死亡;2016年,當局在山東破獲二百萬劑非法疫苗,引發社會對接種疫苗的恐慌。
內地06年起對疫苗實施批簽發管理,08年開始從生產、流通和使用三方面抽取疫苗產品檢驗,但官方只要求三次檢驗中有一次合乎標準便可,不如其他國家有疫苗抽驗三次全部樣本都要通過的要求。
而對於抽驗不合格的批次,內地只要求處理同批次的疫苗,而不像其他國家即時叫停、銷售和使用有問題疫苗的前後三至五個批次,並且進行複檢。
相對於全數受檢的進口疫苗,內地當局對國內生產的疫苗只會進行抽驗,大約只有5%會被抽查,容易造成漏洞,亦導致進口疫苗供應持續緊張。
疫苗行業毛利率達七成以上,但罰則不成正比,以涉事的瘋狗症疫苗為例,當局僅收回企業的藥品證書,下令停止繼續生產便了事。
至於有問題的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三合一混合疫苗則被沒收存貨及罰款344萬元,對比起公司去年淨利潤5.68億元,罰款額被指是小巫見大巫。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6月發表疫苗供應體系建設規劃,指內地疫苗基礎研究薄弱,疫苗質量和效果評價體系亦不完善,也欠創新型和高端研發人才。
有人建議當局應效法外國從立法、審核、懲罰等多方面着手,以嚴厲手法多管齊下,才能提升疫苗的安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