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總統特朗普、北韓領袖金正恩歷史性會談,這一幕能否如期下月12日在新加坡上演有暗湧。
特朗普質疑金正恩態度忽然有變是受到中國影響,不過在朝鮮半島人心目中可能有另一個答案。
上任不足兩個月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南北韓的政客對他一點不陌生。博爾頓在喬治布殊時代曾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是人所共知的強硬鷹派,無論是出兵伊拉克抑或推翻北韓政權,博爾頓一直是賣力的「啦啦隊」。
博爾頓跟北韓早有宿怨十多年前,博爾頓批評北韓已故領袖金正日,換來「人渣」、「吸血鬼」的稱號。出任國家安全顧問前博爾頓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闡述先發制人攻擊北韓的理據,傾向軍事行動多於外交斡旋。
對朝鮮半島民眾來說博爾頓是「危險人物」,他的出現一早被認為在美朝峰會道路上埋下地雷。
博爾頓一再提出考慮參照「利比亞模式」解決北韓核問題,觸動平壤的神經。2003年利比亞強人卡達菲完全放棄核武計劃換取國際解除經濟制裁,但之後發生的事北韓領導人不可能忘記,卡達菲不但被推翻,更不得善終。
跟美國「交手」多年的北韓副外長金桂冠狠批博爾頓的說法,明言北韓無法掩飾對博爾頓的厭惡,有報道指平壤想將博爾頓趕出談判桌。
不過深謀遠慮的博爾頓不可能不知道「利比亞模式」是多麼「趕客」,若說背後另有計算不令人意外。
分析有很多,有人認為可能牽涉博爾頓與為美朝峰會四出奔走「主和」的國務卿蓬佩奧權力鬥爭,一旦會談告吹「主戰」的博爾頓影響力勢必大增。也有人認為這是特朗普的談判策略,由博爾頓扮演「壞人」盡量爭取談判優勢,預先為峰會期望「降溫」,也是為防範金正恩在峰會前最後一刻或會談途中有「出人意表」的舉動,減低特朗普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