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決定再發行一次不多於一百億元通脹掛鈎債券iBond,但政府說,並不會為了增加一般市民認購的機會,而限制上次獲大額分配的大戶再次認購。
資深財資市場人士陳鳳翔,去年購入iBond,他認為是不錯的抗通脹投資選擇。
政府推iBond,原意是協助市民對抗通脹,但結果,去年只有大約15萬名市民購入iBond,而且有大戶獲分派44手,被指「明益大戶」。
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認為,產品根本未能惠及缺乏投資經驗的長者或退休人士,而他們承受的通脹壓力往往最大,建議應該讓長者優先,甚至只限長者才可以買iBond。
面對低息環境,政府決定在今年6月底前,再發行不多於100億元iBond,但就表明,不會改變去年的認購安排。
與上次一樣,iBond年期為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並根據最近六個月的平均通脹率作為利息。根據政府預測,今年平均通脹率計算,估計會有四厘回報,至於是否維持一厘定息,政府表示可能會因應市況調整。
去年首次發行iBond,獲得超過15萬名市民認購,一人最少獲發一手,由於剛開始一般市民興趣不大,但政府說,很難要求上次獲分配的投資者,今次不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