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近日中外傳媒不斷報道,中國有可能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即是QE。有分析指,中國國債規模仍太少,傳統意義的QE是很難實行。
經濟下行壓力大,龐大的地方債又未知如何處理,海內外媒體近日紛紛報道,繼美國及歐洲後,中國版的量化寬鬆亦呼之欲出。
雖然周二,人民銀行緊急透過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出面澄清,指央行還有很多工具,無必要使用QE手段,但這個話題仍在熱烈討論。
「QE」兩字向來駭人,以美國及歐洲的做法,是指中央銀行透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主要是國債,以投放基礎貨幣在市場,達到「放水」的目的。
但在中國,這做法未必可行,因目前國債或央行票據規模,以去年底計只有10萬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廣義貨幣供應M2,餘額122萬億元人民幣而言,實在太少。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中央「放水」,不等於QE,相信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立場更鮮明,可能未來數月
會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
興業證券分析師指,中國未面對歐美的經濟危機,無需要推行QE,央行更有可能的是增加今年抵押補充貸款工具,即PSL規模,同時允許更多銀行獲得PSL。
亦有分析指,中國版QE其實已暗地裏運作中,只是以定向寬鬆的形式出現,自去年上半年央行兩次定向降準
,又向國開行提供1萬億元人民幣的PSL低息貸款,之後向銀行體系,以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貨便利等,甚至減息,小幅開閘放水,只是官方以這些動作,規模上不能與QE比較。
不少評論指,市場人士及傳媒將一切「放水」的做法,統稱為「中國式QE」,實在是混淆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