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歐資銀行亦曾經多次出現違規交易,甚至拖垮整間銀行。
瑞銀今次的事件,雖然對銀行資本實力影響有限,但就可能令市場對集團的風險監控失去信心,投資者憂慮政府及銀行界對投資銀行業務的監管,是否不足夠。
投資銀行因為單一交易員的違規交易,而導致巨額虧損,甚至破產的情況,並不罕見,魔鬼交易員出完一個又一個。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95年的違規交易案,當時年僅30歲、被稱為「魔童」的英國交易員利森,因為違規交易,大量買入日股的衍生產品,
導致他當時的僱主霸菱銀行,損失至少10億美元,令這間擁有230年歷史的銀行,被迫宣布破產。
霸菱銀行倒閉後,被荷蘭國際集團以象徵式一英鎊收購,並改名為霸菱資產管理,繼續金融業務。
另一宗巨額違規交易,是在08年一月,法興揭發交易員蓋維耶爾,違規炒賣期指,有關交易雖然曾經74次觸發公司內部監察系統,不過管理層一直無跟進,最終導致銀行損失49億歐元,是近20年來,違規交易引致的最大額虧損,消息一度引起金融市場震盪。
至於今次違規交易事件的主角瑞銀,在3年前爆發的金融海嘯中,損失慘重,公司當年錄得百多億虧損,創下瑞士企業最惡劣的業績,一度要瑞士政府出手拯救,成為全球先例。事後瑞銀痛定思痛、大幅改革,包括削減過萬人手,又出售子公司,希望重建形象。
金融海嘯中,最為人垢病的,就是投資銀行業務。本來經過銀行業兩年多來的整頓,民眾已逐步恢復信心,但今次居然再有單一交易員,造成集團這麼龐大的損失,令人質疑整個業界的風險問題,仲未解決。事件亦突顯投資銀行交易員,利慾薰心的弊病,當局及有關銀行監管不足,風險管理工具亦沒發揮作用。
因此有政黨施壓,要求瑞士當局加強對銀行業監管,避免事件再次發生,影響金融系統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