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昨日魯連在本欄同大家回顧2015年的樂壇,發現連聽歌都出現世代之爭,不是你阿爺聽許冠傑我聽周柏豪那種,而是在同一時空同一年度同一主流市場下推出的歌曲,可以完全各不相干,各佔山頭做王,延續沒有大台,你不代表我路線。
至於2015年的香港電影又是甚麼景象,個人覺得今年電影界似乎找到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就是本土特色。這不是新事物,只是期間出現了中港合拍片,在資金傾斜,窗口全數向內(地)時,本土特色漸漸失掉。直至千軍萬馬大製作,以及接二連三連四的警匪片令觀眾開始生厭,電影界朋友開始回歸本土重建市場。2011年《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與2012年《低俗喜劇》的爆出算是一個啟示,證明重香港口味有價有市。
不過正如秋生所講,低俗唔係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至於真正的核心,今年有好幾部港片便找到了,雖然以票房計當中有成功亦有失敗。要數最成功,一定是《五個小孩的校長》。以一位香港小人物出發,講的是一個感動人心的教育故事,由開拍到上畫都冇人睇好,但因為好睇贏盡口碑,以4,500萬票房稱冠。電影同時以《可愛的你》之名在內地同步上畫,不過就只能收2,000萬人民幣,足見兩地口味差異。
另一話題作《踏血尋梅》,以香港一宗碎屍案揭開序幕,看似昔日的奇案電影,但沒有賣弄血腥、粗口和色情,而是將寂寞的可怕拍出來,以商業手法處理一部風格電影。結果叫好連連,還令「張繼聰老友」攞番白只這個身分,贏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更令人欣賞是電影早就認定只能在香港上映,但從卡士及幕後精英的份量看,是近年純港產片少見。
臨近年尾,兩部以90年代香港為背景的電影《王家欣》、《哪一天我們會飛》前後腳上畫,無意中營造出一份香港情懷潮,而且不再是捱生捱死的獅子山精神,而是一鎖定目標,便放肆去追求的青蔥年代。其中《哪》更將挽救一段臨危婚姻的良方,設定為昔日你我的初衷,放在今天的香港境況,皆準。
至於由張家輝執導的《陀地驅魔人》,正正在提醒大家香港電影其實仲有一個被埋沒的強項叫鬼片。雖然戲中的驚憟情節不算多,但它贏的是故事概念以及張家輝這三個字,結果以接近1,800萬票房埋單報捷,再次為本土電影市場注入強心針。
最後還有兩部同樣紮根香港,同樣由新導演拍攝的小製作也值得大家給予鼓勵。劉浩良的《衝鋒車》,將4位在港產電影史上的經典歹角演員,重新組合成為真心慈母,難得地令你會愛上這幾位差佬。而梁國斌執導的《死開啲啦》,以荒謬的吸血殭屍情節講今時今日的地產霸權,意外地感受到一份真實感。
正如財爺曾俊華所講,本土意識就是對本身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這種情感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動力,同樣可以團結成一股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這番話不是月讀30本書就講得出。
文: 余建
〈娛樂乜乜乜〉逢星期一至五刊登
將每日的娛樂熱話,以全新角度為大家點評,大膽假設,細心求笑,希望滿足到去到邊度都好鍾意睇娛樂新聞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