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一連六晚的何韻詩《18種香港》演唱會圓滿結束,本人參與過其中一晚,完全感受到阿詩每晚在台上憑歌寄意,值得愛的會去歌頌,不忍看的會嘗試去修正,就如每晚都寄出一封給香港的情書,令全晚氣氛時有感慨、時有慶幸。或許是怕太沉重關係,所以個唱去到一半,都會有毛記電視製作的《勁曲金曲優秀選》去舒緩一下氣氛。事實上,這環節更成功騎劫了大半個Show的鎂光燈,隨後亦成為網民焦點所在,完美地演繹了一齣「妹仔大過主人婆」。
自從毛記電視開台以來,除了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外,還有幾個特定節目,其中大受歡迎的就是曲線音樂節目《勁曲金曲》,說穿了就是惡搞《勁歌金曲》。惡搞歌向來都受歡迎,80年代,我們有張惡榮唱《掃墓》、撻成一塊唱《壽頭記》、羅人唱《幾許瘋語》等。那是沒有網絡的年代,就連錄影機都未普及,朋友仔需要邊笑邊記住歌詞,好等第二日返到學校可以一展所長,唱到幾句︰「都只因我阿嫂/專登揀清明掃墓……」除此之外,還有同學仔嫌電視尺度框死了創意空間,於是自行創作,在民間流出類似二級半甜詞版本的《夏日寒風》「龍虎X好睇!好睇!但係又好鬼貴/圖畫美麗/顏色美麗/立體咁滯」
去到90年代,此風由曾志偉、林敏聰承傳,可惜隨後再沒有太多人可以繼承衣缽。直至2007年,阮兆祥、王祖藍及李思捷組成的福祿壽,又將這熱潮炒起,不過他們以扮被仿者神態見稱,較少涉獵歌詞。去到近年,社會怨氣十足,助長了這種惡搞玩意在網絡再度興起,由於不用電視台或電台播放,大家樂於自行創作並在網上傳送開去,及後加上《100毛》的興波作浪,令這股改詞熱潮蔓延得快過伊波拉。
有趣是,今次的惡搞潮跟過去大不同,最大分別是沒有特定主角,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主角。過去,我們要有盧海鵬、廖偉雄、曾志偉、李思捷等演藝人,模仿當事人造型和動靜去唱,才會覺得首歌好笑。但今時今日,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演繹者,重點是他/她背後的故事,跟被惡搞的內容有甚麼關聯?因為連新聞報道員都將「中東呼吸綜合症」讀到一嚿嚿,於是找來前新聞主播方健儀唱出《中東與綜》;將高斗港女的《羅生門》時空,再延伸多10年後,就變成發福中女的乾燥心聲《中女羅生門》,並由中女代表葉蘊儀唱出老蓮藕對狄波拉的羨慕。貌似岩布仙尼的河國榮,以Happy Birthday to Me為自我中心,唱出《亞視永恆》。獨立看,幾位從不好笑,但原來只要將兩者結合,立即笑如泉湧。換句話說,每首惡搞歌都跟演繹者產生了微妙關係,這份關係,足以令你覺得就算他不是歌手,也唱得非常好聽,就算他沒有搞笑扮相,也聽得十分過癮。正所謂「假使可以/貫注心意/Everyone is a Superstar」,心意貫上便成功。
文:余建
〈娛樂乜乜乜〉
將每日的娛樂熱話,以全新角度為大家點評,大膽假設,細心求笑,希望滿足到去到邊度都好鍾意睇娛樂新聞的你。逢星期一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