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當然是指有多少人看電視,但其實收視率有數種分法。這是因為有些人可能瞟一下便轉頻道,有多少人看過和有多少人持續收看,是不同的概念。
新聞常常說某個劇集或節目有多少點的收視,談及的便是平均收視,即整個節目時段內,每分鐘平均有多少人收看。例如,收視三十點即代表全港平均有三成人收看節目。
瞬間收視即以每分鐘計算,有多少人正收看節目。整個時段內共有多少人曾收看,便是接觸率。佔有率即是在有開電視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收看某個頻道。早前亞視自稱收視有四成,便被調查機構駁斥引用的根本不是平均收視。
那麼,這些數據是如何收集的呢?難道調查機構可以得悉全港的電視正收看那個頻道?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收視率其實是透過抽樣調查得來的。
其中一個方法是做問卷,但未必每位受訪者都能夠清楚記得自己看了哪個頻道,還有看了多久。
比較準確的做法,是直接在受訪者家中的電視安裝紀錄器,記下住戶何時開電視和收看哪個頻道。
收視紀錄器是由一間名為尼爾森的美國公司開發,公司在美國、台灣和香港都有進行收視調查。
現在香港的調查樣本是800個家庭,即這800戶開電視看些甚麼,公司便會將數據乘大,變成代表全港的收視率。
800戶是否可以代表全港?這就視乎調查樣本是否完全按照統計學原則和人口數據來定。
在美國,尼爾森公司的調查樣本有超過2萬戶,而且要根據人口統計結果定期換人。但在香港,抽樣的方法是否同樣嚴謹,調查公司就沒有公布。於是,有人就質疑被調查的八百戶,是否真的能夠代表全港的電視觀眾。
現在尼爾森在香港的調查,其實只由無綫電視和廣告商贊助,其餘數間電視台﹐包括收費電視台都沒有參與其中。
不同電視台使用不同的方法計算收視,因此收視率會有差異,加上現在愈來愈多人在網上收看短片,電視收視是否可靠便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