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足本全文】《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二)

【足本全文】《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二)

【Now新聞台】(四)資金融通日益多元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共建國家及有關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豐富投融資主體、完善投融資機制,大力推動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努力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

金融合作機制日益健全。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推動成立中國-中東歐銀聯體、中國-阿拉伯國家銀聯體、中國-東盟銀聯體、中日韓-東盟銀聯體、中非金融合作銀聯體、中拉開發性金融合作機制等多邊金融合作機制,中國工商銀行推動成立「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13家中資銀行在50個共建國家設立145家一級機構,131個共建國家的1770萬家商戶開通銀聯卡業務,74個共建國家開通銀聯移動支付服務。「一帶一路」創新發展中心、「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能力建設中心相繼設立。中國已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參與者數量、業務量、影響力逐步提升,有效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監管合作和交流持續推進,中國銀保監會(現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証監會與境外多個國家的監管機構簽署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推動建立區域內監管協調機制,促進資金高效配置,強化風險管控,為各類金融機構及投資主體創造良好投資條件。

投融資渠道平台不斷拓展。中國出資設立絲路基金,並與相關國家一道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專門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截至2023年6月底,絲路基金累計簽約投資項目75個,承諾投資金額約220.4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有106個成員,批准227個投資項目,共投資436億美元,項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衛生等領域,為共建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投融資支持。中國積極參與現有各類融資安排機制,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與國際金融機構聯合籌建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加強第三方市場投融資合作,與國際金融公司、非洲開發銀行等開展聯合融資,有效撬動市場資金參與。中國發起設立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中拉合作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等國際經濟合作基金,有效拓展了共建國家投融資渠道。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分別設立「一帶一路」專項貸款,集中資源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融資支持。截至2022年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已直接為1300多個「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了優質金融服務,有效發揮了開發性金融引領、匯聚境內外各類資金共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融資先導作用﹔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貸款余額達2.2萬億元,覆蓋超過130個共建國家,貸款項目累計拉動投資4000多億美元,帶動貿易超過2萬億美元。中國信保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性職能,積極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綜合保障。

投融資方式持續創新。基金、債券等多種創新模式不斷發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水平持續提升。中國証券行業設立多個「一帶一路」主題基金,建立「一帶一路」主題指數。2015年12月,中國証監會正式啟動境外機構在交易所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熊貓債」)試點,截至2023年6月底,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累計發行「熊貓債」99隻,累計發行規模1525.4億元﹔累計發行「一帶一路」債券46隻,累計發行規模527.2億元。綠色金融穩步發展。2019年5月,中國工商銀行發行同時符合國際綠色債券准則和中國綠色債券准則的首隻“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綠色債券﹔截至2022年底,已有40多家全球大型機構簽署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2023年6月,中國進出口銀行發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主題金融債。中國境內証券期貨交易所與共建國家交易所穩步推進股權、產品、技術等方面務實合作,積極支持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巴基斯坦証券交易所、孟加拉國達卡証券交易所等共建或參股交易所市場發展。

債務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按照平等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中國與28個國家共同核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推動共建國家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重視債務可持續性,提升債務管理能力。中國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低收入國家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結合共建國家實際情況制定債務可持續性分析工具,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鼓勵各方在自願基礎上使用。中國堅持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導向,根據項目所在國需求及實際情況為項目建設提供貸款,避免給所在國造成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投資重點領域是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共建國家急需的民生項目,為共建國家帶來了有效投資,增加了優質資產,增強了發展動力。許多智庫專家和國際機構研究指出,幾乎所有“一帶一路”項目都是由東道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而發起的,其遵循的是經濟學邏輯,而非地緣政治邏輯。

(五)民心相通基礎穩固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共建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旅遊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

文化旅遊合作豐富多彩。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創建合作平台,成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和美術館聯盟,成員單位達562家,其中包括72個共建國家的326個文化機構。中國不斷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啟動實施「文化絲路」計劃,廣泛開展「歡樂春節」 「你好!中國」「藝匯絲路」等重點品牌活動。中國與文萊、柬埔寨、希臘、意大利、馬來西亞、俄羅斯及東盟等共同舉辦文化年、旅遊年,與共建國家互辦文物展、電影節、藝術節、圖書展、音樂節等活動及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實施「一帶一路」主題舞台藝術作品創作推廣項目、「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和文化睦鄰工程,扎實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國在44個國家設立46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其中共建國家32家﹔在18個國家設立20家旅遊辦事處,其中共建國家8家。

教育交流合作廣泛深入。中國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教育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國地方省份、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高校、科研機構也面向共建國家設立了獎學金。中國院校在132個共建國家辦有313所孔子學院、315所孔子課堂﹔「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余個共建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共建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中國院校與亞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共建國家院校合作建設一批魯班工坊。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連續7年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及相關活動﹔合作設立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已資助24個青年學者研究項目。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范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

媒體和智庫合作成果豐碩。媒體國際交流合作穩步推進,共建國家連續成功舉辦6屆「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建設「絲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中非媒體合作論壇、中國-柬埔寨廣播電視定期合作會議、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瀾湄視聽周等雙多邊合作機制化開展,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等國際組織活動有聲有色,成為凝聚共建國家共識的重要平台。中國與共建國家媒體共同成立「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積極推進國際傳播「絲路獎」評選活動,截至2023年6月底,聯盟成員單位已增至107個國家的233家媒體。智庫交流更加頻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咨詢委員會於2018年成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已發展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合作伙伴合計122家,16家中外智庫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

民間交往不斷深入。民間組織以惠民眾、利民生、通民心為行動目標,不斷織密合作網。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上,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等中外民間組織共同發起「絲路一家親」行動,推動中外民間組織建立近600對合作伙伴關系,開展300余個民生合作項目,「深系瀾湄」「國際愛心包裹」「光明行」等品牌項目產生廣泛影響。60余個共建國家的城市同中國多個城市結成1000余對友好城市。72個國家和地區的352家民間組織結成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開展民生項目和各類活動500余項,成為共建國家民間組織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六)新領域合作穩步推進

共建國家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健康、綠色、創新、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際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衛生健康合作成效顯著。共建國家積極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立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關系。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於「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與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衛生合作協議,發起和參與中國-非洲國家、中國-阿拉伯國家、中國-東盟衛生合作等9個國際和區域衛生合作機制。中國依托「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醫院合作聯盟、衛生政策研究網絡、中國-東盟健康絲綢之路人才培養計劃(2020-2022)等,為共建國家培養數萬名衛生管理、公共衛生、醫學科研等專業人才,向58個國家派出中國醫療隊,赴30多個國家開展「光明行」,免費治療白內障患者近萬名,多次赴南太島國開展“送醫上島”活動,與湄公河流域的國家、中亞國家、蒙古國等周邊國家開展跨境醫療合作。新冠疫情暴發以后,中國向120多個共建國家提供抗疫援助,向34個國家派出38批抗疫專家組,同31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向共建國家提供20余億劑疫苗,與20余個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提高了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中國與14個共建國家簽訂傳統醫藥合作文件,8個共建國家在本國法律法規體系內對中醫藥發展予以支持,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投入建設,百余種中成藥在共建國家以藥品身份注冊上市。

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中國與共建國家、國際組織積極建立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攜手推動綠色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先后發布《關於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提出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的宏偉目標。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超過40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32個國家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中國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積極構建綠色金融發展平台和國際合作機制,與共建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研究,共同維護海上絲綢之路生態安全,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和「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與39個共建國家簽署47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與老撾、柬埔寨、塞舌爾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與30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70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培訓了120多個國家3000多人次的環境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2023年5月,中國進出口銀行聯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信保等10余家金融機構發布《綠色金融支持「一帶一路」能源轉型倡議》,呼吁有關各方持續加大對共建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領域支持力度。

科技創新合作加快推進。共建國家加強創新合作,加快技術轉移和知識分享,不斷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合作和共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2016年10月,中國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2017年5月,「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實施,通過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園區合作等務實舉措,提升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成員單位達58家。2013年以來,中國支持逾萬名共建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計培訓共建國家技術和管理人員1.6萬余人次,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非洲、拉美等區域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平台,累計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0余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加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協議》及修訂與延期補充協議,共同主辦兩屆「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並發布加強知識產權合作的《共同倡議》和《聯合聲明》﹔與50余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知識產權合作關系,共同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創新和營商環境。

「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亮點紛呈。共建國家加強數字領域的規則標准聯通,推動區域性數字政策協調,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30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關於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提出並推動達成《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中國-東盟關於建立數字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倡議》《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中國+中亞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金磚國家數字經濟伙伴關系框架》等合作倡議,牽頭制定《跨境電商標准框架》。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數字交通走廊,多條國際海底光纜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構建起130套跨境陸纜系統,廣泛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智慧城市等,對傳統基礎設施如港口、鐵路、道路、能源、水利等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中國-東盟信息港」、「數字化中歐班列」、中阿網上絲綢之路等重點項目全面推進,「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平台」”實現多語言數據共享。空間信息走廊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已建成連接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衛星電信港,中巴(西)地球資源系列遙感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多個國家和領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中歐班列、船舶海運等領域提供全面服務﹔中國與多個共建國家和地區共同研制和發射通信或遙感衛星、建設衛星地面接收站等空間基礎設施,依托聯合國空間科技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為共建國家培養大量航天人才,積極共建中海聯合月球和深空探測中心、中阿空間碎片聯合觀測中心、瀾湄對地觀測數據合作中心、中國東盟衛星應用信息中心、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利用高分衛星16米數據共享服務平台、「一帶一路」典型氣象災害分析及預警平台、自然資源衛星遙感雲服務平台等服務於更多共建國家。

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正能量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顯著成效,開辟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搭建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新平台,提升了有關國家的發展能力和民生福祉,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拓展了新實踐,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帶來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共建「一帶一路」,既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

(一)為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共建「一帶一路」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短板和瓶頸,為共建國家打造新的經濟發展引擎,創建新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增強了共建國家的發展能力,提振了共建國家的發展信心,改善了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為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作出貢獻。

激活共建國家發展動力。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著力解決制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實施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共建國家在鐵路、公路、航運、管道、能源、通信及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展,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增強了經濟發展造血功能。一些建設周期長、服務長遠發展的工程項目,就像播下的種子,綜合效益正在逐步展現出來。基礎設施的聯通,有效降低了共建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提高了接入世界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激發了更大發展潛力、更強發展動力。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表明,內陸國家基礎設施貿易成本每降低10%,其出口將增加20%。產業產能合作促進了共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了工業化、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增強了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更大發展空間。中國積極開展應急管理領域國際合作,先后派出救援隊赴尼泊爾、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國家開展地震、洪災等人道主義救援救助行動,向湯加、馬達加斯加等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和專家技術指導。

增強共建國家減貧能力。發展中國家仍面臨糧食問題。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與相關國家發布《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願景與行動》,與近90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份農漁業合作文件,與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額達1394億美元,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向多個國家推廣示范菌草、雜交水稻等1500多項農業技術,幫助亞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推進鄉村減貧,促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促進就業是減貧的重要途徑。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與相關國家積極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引導企業通過開展高水平產業合作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崗位,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非洲雇員本地化率達89%,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民生項目成效顯著。維修維護橋梁,解決居民出行難題﹔打出水井,滿足村民飲水需求﹔安裝路燈,照亮行人夜歸之路……一個個「小而美」「惠而實」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幫助當地民眾解決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條件,增進了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為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年來,中國企業先后在共建國家實施了300多個「愛心助困」「康復助醫」「幸福家園」項目,援建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部、巴基斯坦瓜達爾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幫助喀麥隆、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等國解決民眾飲水難問題,等等。「絲路一家親」行動民生合作項目涵蓋扶貧救災、人道救援、環境保護、婦女交流合作等20多個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為經濟全球化增添活力

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動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實現世界的互聯互通和聯動發展,進一步打通經濟全球化的大動脈,暢通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既做大又分好經濟全球化的“蛋糕”,努力構建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格局。

增強全球發展動能。共建「一帶一路」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聯系起來,進一步拉緊同非洲、拉美大陸的經濟合作網絡,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在更廣闊的經濟地理空間中拓展國際分工的范圍和覆蓋面,擴大世界市場,最終促進世界經濟新的增長。同時,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來了國際投資的催化劑效果,激發了全球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興趣和熱情,既有利於共建國家經濟成長和增益發展,又有效解決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問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深化區域經濟合作。共建「一帶一路」依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各國全方位多領域聯通,由點到線再到面,逐步放大發展輻射效應,推動各國經濟政策協調、制度機制對接,創新合作模式,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框架,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提升國家和地區間經濟貿易關聯性、活躍度和共建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整體位置。各國充分運用自身要素稟賦,增強彼此之間產業鏈的融合性、互動性、協調性,推動產業優勢互補,提升分工效率,共同推動產業鏈升級﹔打破貿易壁壘和市場壟斷,釋放消費潛力,推動跨境消費,共同擴大市場規模,形成區域大市場﹔通過產業合作中的技術轉移與合作,建立技術互動和彼此依存關系,共同提高創新能力,推動跨越式發展。

促進全球貿易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消除了共建國家內部、跨國和區域間的交通運輸瓶頸及貿易投資合作障礙,極大提升了對外貿易、跨境物流的便捷度和國內國際合作效率,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貿易暢通網絡,推動建立全球貿易新格局,對全球貿易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了參與國家和地區對全球優質資本的吸引力,提升了其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其中,2022年東南亞跨境直接投資流入額佔全球比重達到17.2%,較2013年上升了9個百分點﹔流入哈薩克斯坦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同比增速高達83%,為歷史最高水平。世界銀行《「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六大經濟走廊的貿易低於其潛力的30%,外國直接投資低於其潛力的70%﹔共建「一帶一路」實施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使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上的貿易成本降低10%,為全球貿易便利化和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9.7%、全球貿易增長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

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建設高效互聯的國際大通道,對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暢通具有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期間,港口和物流公司紛紛取消或減少船舶和貨運的服務,以海運為主的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拳頭產品,有效提升了亞歐大陸鐵路聯通水平和海鐵、公鐵、空鐵等多式聯運發展水平,開辟了亞歐大陸供應鏈的新通道,疊加「關鐵通」、鐵路快通等項目合作及通關模式創新,為保障全球經濟穩定運行作出重要貢獻。多個國際知名物流協會公開表示,中歐班列為世界提供了一種能夠有效緩解全球供應鏈緊張難題、增強國際物流保障能力的可靠物流方案。

(三)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

治理赤字是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共建「一帶一路」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牆而不筑牆、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為國家間交往提供了新的范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全球治理理念得到更多認同。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組織及機制的重要文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中老命運共同體、中巴命運共同體等雙邊命運共同體越來越多,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阿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等多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穩步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等不斷落地生根。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2020年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海外認知度最高的中國理念和主張,超七成海外受訪者認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個人、國家和全球治理帶來的積極意義。歐洲智庫機構布魯蓋爾研究所2023年4月發布《「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認知趨勢》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整體上持正面評價,特別是中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

多邊治理機制更加完善。共建「一帶一路」恪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堅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是多邊主義的生動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堅決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著力鞏固和加強世界貿易組織等全球多邊治理平台的地位和有效性,為完善現有多邊治理機制注入強勁動力。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治理機制建設,加快與合作方共同推進深海、極地、外空、網絡、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治理機制建設,豐富拓展了多邊主義的內涵和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世界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了其在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更多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和訴求被納入全球議程,對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義重大。

全球治理規則創新優化。共建「一帶一路」充分考慮到合作方在經濟發展水平、要素稟賦狀況、文化宗教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不預設規則標准,不以意識形態劃線,而是基於各方的合作訴求和實際情況,通過充分協商和深入交流,在實踐中針對新問題共同研究創設規則。共建國家實現戰略對接、規劃對接、機制對接、項目及規則標准對接與互認,不僅讓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則得到優化,促進了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更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強普適性的規則標准,有效地填補了全球治理體系在這些領域的空白。

(四)為人類社會進步匯聚文明力量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個別國家固守「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思維、炮制「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大搞意識形態對抗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互鑒之路,推動形成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人文交流機制日益完善。人文交流領域廣泛,內容豐富,涉及政黨、文化、藝術、體育、教育等多個方面。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各種多雙邊政黨交流機制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黨際高層交往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增進民心相通匯聚了共識和力量。「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博物館聯盟等各類合作機制集中涌現,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有力促進了各國民眾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伊朗等中亞西亞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搭建了亞洲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國際合作機制,共同保護文化遺產這一文明的有形載體,所實施的希瓦古城修復項目等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

共同打造一批優質品牌項目和活動。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萬裡茶道」文化旅遊博覽會等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活動品牌,吸引了大量民眾的積極參與。「絲路一家親」「健康愛心包」「魯班工坊」「幸福泉」「光明行」「愛心包裹」「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中醫藥風採行」「孔子課堂」等人文交流項目贏得廣泛贊譽。不斷涌現的精彩活動、優質品牌和標志性工程,已經成為各方共同推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增強了各國民眾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青春力量廣泛凝聚。共建「一帶一路」的未來屬於青年。10年來,共建國家青年以實際行動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和民生合作,為促進民心相通、實現共同發展匯聚了磅礡的青春力量。「中國青年全球伙伴行動」得到全球廣泛響應,100多個國家青年組織和國際組織同中國建立交流合作關系。「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活動連續舉辦16場,1500多名各國青年代表踴躍參加,圍繞脫貧減貧、氣候變化、抗疫合作等主題,分享各自在促進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進步方面的故事和經歷,生動詮釋了如何以欣賞、互鑒、共享的視角看待世界。「絲路孵化器」青年創業計劃、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創客國際論壇等活動順利開展,成為共建國家青年深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五、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10年來的實踐充分証明,共建「一帶一路」順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是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之路,也是人類通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路,具有強勁的韌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競爭加速升級,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全球經濟復蘇道阻且長,冷戰思維、零和思維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甚囂塵上,民粹主義抬頭趨勢明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競爭空前激烈,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續加重,全球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顯著增加,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個別國家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以「去風險」為名行「脫鉤斷鏈」之實,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和市場規則,危害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阻塞國際人文、科技交流合作,給人類長遠發展制造障礙。在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中,各國迫切需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團結反對分裂、以合作促進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的意義愈發彰顯、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從長遠來看,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沒有變,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沒有變,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崛起的勢頭沒有變,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責任沒有變。盡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隻要各國都能從自身長遠利益出發、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共同管控風險、應對挑戰、推進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未來就充滿希望。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繼續把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劃,作為中國與世界實現開放共贏路徑的頂層設計,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願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盡己所能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為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國真誠歡迎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樂見一切真正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促進共同發展的倡議,共同促進世界互聯互通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上,每一個共建國家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中國願與各方一道,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繼續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鞏固合作基礎,拓展合作領域,做優合作項目,共創發展新機遇、共謀發展新動能、共拓發展新空間、共享發展新成果,建設更加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關系、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綠色發展伙伴關系、開放包容伙伴關系、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廉潔共建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結束語

一個理念,激活了兩千多年的文明記憶﹔一個倡議,激發了150多個國家實現夢想的熱情。

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0年,給世界帶來引人注目的深刻變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10年只是序章。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共建「一帶一路」將會更具創新與活力,更加開放和包容,為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面向未來,共建「一帶一路」仍會面臨一些困難,但隻要各方攜手同心、行而不輟,就能不斷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實現更高質量的共商、共建、共享,讓共建“一帶一路”越來越繁榮、越走越寬廣。

中國願與各國一道,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共同繪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

  1. 更多
  1. 【民主派顛覆政權案】代表律師:國安法生效後 戴耀廷已非領導角色
    【民主派顛覆政權案】代表律師:國安法生效後 戴耀廷已非領導角色
    1小時前
  2. 【世味天下】德國漢莎航空明年起徵收環保燃料費
    【世味天下】德國漢莎航空明年起徵收環保燃料費
    15分鐘前
  3. 【世味天下】調查指台灣人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曾遭詐騙
    【世味天下】調查指台灣人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曾遭詐騙
    18分鐘前
  4. 孫興慜父親涉於足球學校虐兒受查
    孫興慜父親涉於足球學校虐兒受查
    23分鐘前
  5. 【南豐旗下】AIRSIDE商廈出租率70% 料商場暑假營業額升15%
    【南豐旗下】AIRSIDE商廈出租率70% 料商場暑假營業額升15%
    29分鐘前
  6. 【「撤辣」後首轉跌】5月私宅樓價跌1.2% 料短期易跌難升
    【「撤辣」後首轉跌】5月私宅樓價跌1.2% 料短期易跌難升
    29分鐘前
  7. 【ESG範疇獲認可】新世界入選《時代》雜誌最可持續發展企業50強
    【ESG範疇獲認可】新世界入選《時代》雜誌最可持續發展企業50強
    29分鐘前
  8. 【連跌6日】人仔中間價貶至7.1248 逾7個月低
    【連跌6日】人仔中間價貶至7.1248 逾7個月低
    29分鐘前
  9. 【完善地方債等】藍佛安:重點做好7方面工作
    【完善地方債等】藍佛安:重點做好7方面工作
    29分鐘前
  10. 配合7.1慶回歸活動 逾兩千間食肆推出優惠
    配合7.1慶回歸活動 逾兩千間食肆推出優惠
    32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