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內政黨林立,影響到政府施政效率。造成如此混戰的原因,與香港採用的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很有關係。
今屆立法會地區直選一共有67張名單參選,有政黨為了取得更多議席,更會分拆名單。
有不少政黨以眾多名單參選,這和現時所用的比例代表制有關。在比例代表制下,每張候選名單獲得的議席數目,是依照所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例如一張候選名單得到兩成選票,就應該獲得兩成議席。不過詳細計算方法有很多種。
香港所採用的分配議席方程式,是最大餘額法中的黑爾商數。名單的得票達到一個門檻,就會有一個人當選。門檻的計算方式是總票數除以議席數。
例如在一個應選5席的選區,門檻是百分之20的選票。得到超過這個票數的名單,會先有一人當選。而剩餘的議席,就按各名單的剩餘票數,依次序分配。
比例代表制是在回歸後才採用的。當時有講法指,引入比例代表制是用來分薄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的選票。此話何解呢?
因為議席越多,要當選就越易。如果選區內只有一個議席,便需要近一半選票才可以確保當選;但如果有兩席,就只需要三分之一;三席就要四分之一,如此類推。即是議席越多,當選門檻越低,對細黨越有利。
回顧98年第一屆選舉,當時地區直選合共只有20個議席,民主黨一個已經佔了9席和4成選票。但去到08年選舉,地區直選有30席,民主黨反而只有7席,選票亦跌至2成。選票流失到公民黨、社民連等新參選的政黨。
不過分裂的不只是民主派;民建聯在98年獲得5席和兩成半選票,在08年雖然多了2席升到7席,但得票率就低了2個百分點。工聯會和一些自稱中立的候選人,都影響民建聯的選情。